完善农村儿童保护 教育 健康等体系 促进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
【摘要】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儿童发展的机遇及挑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在京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促进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以下简称《报告》)。
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儿童发展的机遇及挑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在京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促进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农村婴幼儿早期养育、农村儿童教育、营养和健康、农村儿童的保护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趋势,通过有力的数据、实例和国内外经验,为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建议。
在农村儿童保护部分,《报告》认为,未来农村儿童保护需要重点从完善多层次农村儿童保护体系、促进儿童保护工作人才培养及专业化、建立县乡村三级儿童综合保护机制、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农村儿童保护精准化、建立农村儿童保护不力的追责机制等方面展开。
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部分,《报告》提出,未来政策取向应进一步强化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投入,不断缩小儿童发展方面的区域差距,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为促进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从五方面完善农村儿童的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家庭、社区、企业共同协作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个主体优势,共同促进儿童发展;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模式,每个社区设立对接儿童或者孕妇家庭的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家访;实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儿童福利政策,改善农村儿童教育、医疗、福利等条件;通过立法保障儿童发展的基本权利;就儿童发展和保护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治理能力。
《报告》明确,儿童的高质量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石。解决农村人力资本短缺、人才不足的根本出路是从农村儿童发展抓起,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抓手,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带动农村人才振兴和全面振兴。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不仅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之举,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我国四大海域5月1日12时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
5月1日12时,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全面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海洋捕捞渔船和捕捞辅助船将回港休渔。当日,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公安部联合在山东、福建、广西,分三个海区同步启动2023年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发出行动令,全面动员海上执法力量,共同维护休渔秩序,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倾力支持新农人成长 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红人
近年来,宣城市宣州区通过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政策扶持、项目助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红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产教融合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农业复合型人才
近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了一场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论坛,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同时举行。会上,宣布成立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可控农业专委会,并启动《可控农业人才能力等级与评价规范》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九大举措确保土壤墒情稳 耕种速度快 农资保供足的良好态势
为全力确保今年春耕生产高效有序推进,立春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坚持“早字当头”,实施九大举措,4月初后,全省春耕播种速度呈线性加速状态,平均日进度在1.33万公顷以上,呈现出“土壤墒情稳、耕种速度快、农资保供足”的良好态势。
帮助脱贫地区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销售额超900亿元
为进一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帮助脱贫地区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增加农民群众收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动员中西部22省、东部协作地区、有关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电商平台企业等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集中行动”。
以工代赈政策带动近280万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吸纳20.7万当地低收入群众就业,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22个省份在45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了以工代赈,涵盖水利、交通、林草、能源、生态环境等建设领域,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就业20.7万人,人均增收1.4万元。
落实对青海湖封湖育鱼十年育鱼的决策 持之以恒确保零捕捞
自4月初青海湖迎来“开湖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紧紧围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认真落实青海省对青海湖封湖育鱼“十年育鱼”的决策部署,开展了新一轮青海湖南岸的巡护检查工作,切实维护好青海湖复合生态功能的保护恢复工作。
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近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统筹支持春耕生产,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23中国种子大会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三巡回法庭庭长王淑梅,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朝晖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各地财政单位采购农副产品 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日前,为做好2023年地方预算单位预留份额填报和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工作,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地方预算单位做好2023年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助推农产品出口和农民增收
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克服国内外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加快培育农业国际合作,通过强服务、抓平台、创新模式等方式推动农业国际贸易基地建设取得实效,助推农产品出口,助力农民增收。
开展高素质农牧民培训 积极开发农牧民合作社
今年,青海省以家庭农牧场经营者、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养殖大户和分散小农户为培训重点,聘请各级农业技术专家,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解答、实地观摩等形式,在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和疫病防控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应急保供培训,有效提升广大农牧民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
将发展节水灌溉1000万亩 推进节约用水条例立法审查
《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2023年度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日前正式印发。《要点》细化提出27条要点,涵盖了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重点行业领域,涉及节水制度政策、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等各个方面。
协会商会招商引资超过2.5万个项目 乡村振兴资金超过9.5亿元
民政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各地开展社会组织助力就业服务活动14万场,招聘高校毕业生8.5万余人,带动会员单位发布就业岗位55万个。
黄河全域4月1日12时进入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
4月1日12时,黄河宁夏段至入海口进入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至此黄河全域进入禁渔期。当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公安部联合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同步举办中国渔政亮剑2023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启动活动。这是贯彻落实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黄河保护法的重要举措。
全国供销合作社 全力保障2023年春耕农资供应
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力保障2023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据悉,去年10月冬储以来,供销全系统累计从生产厂家采购各类肥料5800多万吨,比常年同期略有提高;2月末全系统肥料库存1848万吨,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为今年春耕农资供应奠定了良好基础。
助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
据了解,当前一些地区存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不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比如,有些地方在工作过程中,县级相关部门有执法权,但基层一线力量薄弱,“管得了但看不见”,乡镇了解基层情况但是不具有相关职权,“看得见却管不了”,“条”“块”之间职责边界不清楚,工作衔接不顺畅。
发展壮大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日前,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3年河北省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方案》,将脱贫地区产业纳入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体推进,将脱贫群众放在农民增收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确保2023年全省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脱贫人口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1500多亿元乡村振兴票据 强化支农财政投入
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消息,截至2023年2月末,共有131家企业发行乡村振兴票据1500多亿元,发行金额占公司信用类乡村振兴债比重超7成,支持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
9万余家合作社带动农业绿色发展 农户超276万户增产增收
据悉,甘肃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暨整县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带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9.32万家,成员212.5万人,带动农户276.1万户,分别较2020年增长4.6%、4.5%、12.1%。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