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支持新农人成长 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红人
【摘要】近年来,宣城市宣州区通过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政策扶持、项目助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红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近年来,宣城市宣州区通过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政策扶持、项目助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红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合作社也抓产业“大项目”
4月15日,记者来到宣州区孙埠镇玉粒村张述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陈健带记者参观了大棚蛋鸭养殖基地和蛋鸭笼养项目工程。在两山间一处较为开阔的地带,分两个片区有序排列着48座三连栋大棚,颇为壮观。
走进其中一座大棚,棚内成千上万只鸭子在悠闲地觅食饮水。“平均每个大棚一批次可养蛋鸭6500羽,养殖周期是400天左右。”合作社负责人陈健告诉记者,目前采取种养结合模式,一批蛋鸭结束,就种一季玉米、红薯或小西红柿,然后再养蛋鸭,种养循环、周而复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土地利用率高、产出效益高、绿色低碳发展。
在蛋鸭笼养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6栋标准化笼养厂房的主体工程已完工,厂房里一排排整齐“列队”的崭新设备,透着满满的科技感。数名施工人员在厂区的配套工程工地上有序作业。“每栋里面共有六列五层钢结构的蛋鸭笼养设备,一批次可养蛋鸭3.6万羽,6栋加起来就是21.6万羽。”陈健介绍,该项目占地约44亩,总投资4500万元,由合作社与一家企业联手建设,预计今年5月下旬可建成投产。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要用好先进技术。据了解,该项目所使用的全套笼养设备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相较于传统的地面旱养或水塘圈养,具有生产效率高、安全性能强、污染程度低等优点;蛋鸭粪污经自动收集系统传输到加工车间,变为商品有机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有大幅提高。
1984年出生的陈健高中毕业后,去浙江湖州做服装加工11年,2014年返乡创业,从事蛋鸭养殖,2015年成立张述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逐年扩大,2022年蛋鸭存栏量达30多万羽,鲜鸭蛋、咸鸭蛋、松花蛋等产品畅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合作社流转土地1100亩,除了蛋鸭养殖区,还有700亩为水稻、油菜种植区。通过规模经营和科技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陈健告诉记者,合作社付给村民的土地租金是每亩每年500元,还带动200余人常年在基地务工。
“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扶持,小到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大到政策对接、项目申报。蛋鸭笼养项目建设,就获得了1100万元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资金支持。”陈健坦言,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加上自身努力,合作社将迈向集饲料加工、鸭苗孵化、蛋鸭养殖、蛋品加工、老鸭煲预制菜生产等于一体的全链条升级模式。
小农场走出“融合”发展路
如果说,张述蛋鸭养殖合作社给人的印象是“宏大”,那么,食源生态种养家庭农场给人的感觉就是“精致”。该农场位于宣州区洪林镇洪林村,流转土地260亩,将水果种植、青虾养殖、果酒加工、休闲观光融合起来。
在绿意葱茏的水果种植基地,记者遇到农场负责人鲁德迅,他正安排工人为小西红柿修枝。“这里种的水果有桑葚、猕猴桃、枇杷、水蜜桃、小西红柿等,总计100多亩,其中猕猴桃70亩。”鲁德迅告诉记者,这些水果一部分作为鲜果销售,一部分用来加工果酒。
离水果种植区不远的连片水田,是农场的青虾养殖区,面积有130余亩。“往年是一年养两季青虾,从今年开始改为一季水稻一季青虾。水稻可吸收水休中的有机质,防止水质富营养化,有利于青虾养殖。此外,一年养两季青虾,太忙了;搞稻虾轮作的话,要相对轻松一点。”鲁德迅说。
10年前,从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鲁德迅选择返乡创业,与同学合伙在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承包了130亩田地养青虾、种菌菇。不料,2016年6月的一场洪水让他损失惨重。但他很快通过生产自救,奋力走出困境。继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果树种植,并于2018年7月成立食源生态种养家庭农场,2020年建起果酒加工厂。
“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下,2021年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且辐射带动周边扩大水果种植,已在宣州区的洪林镇、水东镇和泾县的泾川镇,建立合作生产基地1200亩。”鲁德迅表示,他力争把农场打造成皖南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倾力支持“新农人”成长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宣州区,像陈健、鲁德迅这样担纲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农人”还有很多。
2021年以来,这个区出台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人才培养、项目扶持、融资担保、用地保障等方面,倾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壮大。
“2021至2022年安排财政资金1580万元,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粮食生产、绿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给予扶持。”宣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飞告诉记者,截至2022年底,专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宣城市瑞丰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全区275家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融资9.91亿元。
“在多方合力推动下,全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周飞表示,宣州区现有农民合作社85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20家、国家级示范社6家;现有家庭农场3055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2家。
2022年该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54.57万亩,占全区土地确权面积的57%。
产教融合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农业复合型人才
近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了一场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论坛,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同时举行。会上,宣布成立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可控农业专委会,并启动《可控农业人才能力等级与评价规范》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九大举措确保土壤墒情稳 耕种速度快 农资保供足的良好态势
为全力确保今年春耕生产高效有序推进,立春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坚持“早字当头”,实施九大举措,4月初后,全省春耕播种速度呈线性加速状态,平均日进度在1.33万公顷以上,呈现出“土壤墒情稳、耕种速度快、农资保供足”的良好态势。
帮助脱贫地区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销售额超900亿元
为进一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帮助脱贫地区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增加农民群众收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动员中西部22省、东部协作地区、有关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电商平台企业等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集中行动”。
以工代赈政策带动近280万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吸纳20.7万当地低收入群众就业,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22个省份在45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了以工代赈,涵盖水利、交通、林草、能源、生态环境等建设领域,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就业20.7万人,人均增收1.4万元。
落实对青海湖封湖育鱼十年育鱼的决策 持之以恒确保零捕捞
自4月初青海湖迎来“开湖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紧紧围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认真落实青海省对青海湖封湖育鱼“十年育鱼”的决策部署,开展了新一轮青海湖南岸的巡护检查工作,切实维护好青海湖复合生态功能的保护恢复工作。
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近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统筹支持春耕生产,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23中国种子大会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三巡回法庭庭长王淑梅,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朝晖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各地财政单位采购农副产品 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日前,为做好2023年地方预算单位预留份额填报和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工作,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地方预算单位做好2023年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助推农产品出口和农民增收
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克服国内外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加快培育农业国际合作,通过强服务、抓平台、创新模式等方式推动农业国际贸易基地建设取得实效,助推农产品出口,助力农民增收。
开展高素质农牧民培训 积极开发农牧民合作社
今年,青海省以家庭农牧场经营者、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养殖大户和分散小农户为培训重点,聘请各级农业技术专家,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解答、实地观摩等形式,在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和疫病防控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应急保供培训,有效提升广大农牧民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
将发展节水灌溉1000万亩 推进节约用水条例立法审查
《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2023年度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日前正式印发。《要点》细化提出27条要点,涵盖了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重点行业领域,涉及节水制度政策、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等各个方面。
协会商会招商引资超过2.5万个项目 乡村振兴资金超过9.5亿元
民政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各地开展社会组织助力就业服务活动14万场,招聘高校毕业生8.5万余人,带动会员单位发布就业岗位55万个。
黄河全域4月1日12时进入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
4月1日12时,黄河宁夏段至入海口进入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至此黄河全域进入禁渔期。当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公安部联合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同步举办中国渔政亮剑2023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启动活动。这是贯彻落实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黄河保护法的重要举措。
全国供销合作社 全力保障2023年春耕农资供应
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力保障2023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据悉,去年10月冬储以来,供销全系统累计从生产厂家采购各类肥料5800多万吨,比常年同期略有提高;2月末全系统肥料库存1848万吨,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为今年春耕农资供应奠定了良好基础。
助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
据了解,当前一些地区存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不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比如,有些地方在工作过程中,县级相关部门有执法权,但基层一线力量薄弱,“管得了但看不见”,乡镇了解基层情况但是不具有相关职权,“看得见却管不了”,“条”“块”之间职责边界不清楚,工作衔接不顺畅。
发展壮大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日前,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3年河北省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方案》,将脱贫地区产业纳入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体推进,将脱贫群众放在农民增收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确保2023年全省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脱贫人口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1500多亿元乡村振兴票据 强化支农财政投入
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消息,截至2023年2月末,共有131家企业发行乡村振兴票据1500多亿元,发行金额占公司信用类乡村振兴债比重超7成,支持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
9万余家合作社带动农业绿色发展 农户超276万户增产增收
据悉,甘肃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暨整县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带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9.32万家,成员212.5万人,带动农户276.1万户,分别较2020年增长4.6%、4.5%、12.1%。
农村现代化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
党的二十大作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部署。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哪些方面推进建设?
国家推出一系列稳定大豆生产的政策措施
为稳定今年大豆生产,保障种豆农民合理收益,中央农办协调推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统筹考虑大豆市场供需形势、比较效益和农民种植意愿等因素,出台一揽子稳定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措施,形成补贴、保险、收储协同发力的一套政策“组合拳”,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释放明确信号。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