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讯网>致富经网>正文内容 [致富经]怪病缠身后 靠小龙虾改变命运 20170420

怪病缠身后 靠小龙虾改变命运

【摘要】致富经:怪病缠身后 靠小龙虾改变命运 4月20日

正在这时,王如峰听说,安徽省政府提倡三进工程:龙虾进稻田,螃蟹进水面,鮰鱼进网箱。小龙虾让王如峰眼前一亮。50岁的他决定养殖小龙虾创业!

在全椒县,大部分稻田只种一季水稻。剩下的时间就荒着。龙虾进稻田,就是要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然而很多人都不看好。

王歌奎:当时老百姓没有看到利益,当时一亩地产多少不知道,根本不知道这个虾子到底能卖多少钱。

当地人没尝试过,谁都不敢上手。正是因为谁都不敢做,王如峰才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他要抢先一步把小龙虾养起来。

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模式,在是水稻收获以后,开始放苗。等到来年该种植水稻的时候,就把小龙虾全部销售出去。让小龙虾和水稻形成接力。尽管家人担心他的身体,但王如峰还是在2006年的时候承包了30亩,开始试着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

他通过请教当地的专家得知,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有很多优势。小龙虾的粪便可以给水稻当肥料,割完水稻的稻茬也成了养殖小龙虾的宝贝。

王如峰:稻茬就是提供龙虾生长一个良好的栖息地,就是提供龙虾早上上来以后趴在稻茬上面,透氧,这就是提供它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就是脱壳的,春季二月份繁育虾苗脱壳,第一次脱壳。如果没有稻茬它脱壳在什么地方,就没有地方给他脱壳。

然而让王如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片稻田里,潜伏着一种动物,正在一点一点地破坏着他的计划。

有一次王如峰下地笼捕捞小龙虾,他却发现捞上来的,除了小龙虾之外,还有一些不速之客。正是它们吃了小龙虾的幼苗。

记者:这里面为什么会有泥鳅呢?

王如峰:自生的。这一片土地,过去是种稻的水田。自古稻田都有黄鳝泥鳅。

王如峰原本指着小龙虾,圆了给儿子买婚房的心愿,可是这些泥鳅却把他的希望一点点地给吃掉了。王如峰本来就患有低颅压综合症,这一着急,他就立马开始头痛。

王如峰:头疼属于正常,不疼属于不正常。

每次头疼的时候,最能给他安慰的还是小龙虾。

主人公:精神支柱,我犯病的时候如果先前好的情况下像这次虾看到特高兴,一个是繁育苗的虾子,第二个就是大规格的虾子,看到特别高兴,赚钱。

为了保住小龙虾,王如峰到处询问除掉泥鳅的办法。可别人给他的答复,他都不太满意。

主人公:那你如果用药的话对小龙虾和泥鳅的食品安全又存在问题,所以我们不用药。

为了保证小龙虾不受伤害,为了保证水稻的品质,王如峰拒绝使用农药杀死泥鳅。他决定用笨办法,用地笼捕捞泥鳅,能捕多少是多少。捕捞上来的泥鳅直接卖掉。

记者:你是专门来买泥鳅的。

王秀梅:嗯,专门来买泥鳅多。

记者:今天买了多少斤?

王秀梅:买了十几二十斤。

记者:你怎么知道他们这有泥鳅?

王秀梅:我知道,他这长期搞,天天,年年搞,搞了多少年,我们都来买的,都知道的。

这样一来,泥鳅虽然吃掉了小龙虾的一些幼苗,但是泥鳅也给王如峰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差不多和损失掉的持平。

30亩地,王如峰第一年就卖出了2万6千元。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王如峰让一亩地的产值翻了5倍。自打养上小龙虾,王如峰的精气神也渐渐地回来了。

到2011年,王如峰终于如愿在县城给儿子买了婚房。儿子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一到小龙虾上市的高峰期,在外面打工的儿子不管有多忙都会回到养殖场帮父亲干活。

借着良好的势头,王如峰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350亩并且成立了合作社。他想带动更多人养殖小龙虾,形成规模效应。把名气打出去,把市场做起来。王如峰合作社的小龙虾大部分都销往了南京。

南京,被当地人称为虾都。十三香、蒜蓉,小龙虾的各种吃法,这里都能找得到。每个酒店也把小龙虾当成主打的招牌菜,用来招揽客户。用小龙虾这道菜来带动其他菜品的消费。很多酒店还会现场教给食客最流行的吃法。??

张成林:吃龙虾我们是有口诀的,首先轻轻拉住你的手,就是我们要捏住龙虾的蟹钳,完过以后然后要掀起你的红盖头,把上面龙虾的盖头把它掀开,掀开以后我们要深情的吻一口,这样,最后拉你的红肚兜,红肚兜把龙虾尾巴的壳直接拉掉,手拿到下面一捏它就会出来。

小龙虾风靡全国,价格也是一路飙升。行内人管一两以上的小龙虾叫做大炮头。这种龙虾不是论斤卖,而是论个卖的。

郭宗志:一般说一两以上或者二两左右,这种龙虾就像奢侈品爱马仕一样的。不是按斤卖,按只卖,一般来说一只20块钱左右,18到20块钱左右。

火爆的市场,让越来越多人盯上了小龙虾。有一次王如峰参加一个朋友聚会,这帮朋友都是从别的行业转型,来养殖小龙虾的。

这次聚会让王如峰看到了危机。论资金实力,自己肯定赶不上这些老板们。他们的面积一上来,肯定对自己形成冲击。既然大家都涌向了小龙虾养殖这个行业,王如峰就要想办法,先人一步找到新的突破口,做别人做不了的市场。他说让他找到突破口的地方就在小龙虾交易市场。

这里是南京的一个小龙虾交易市场,有60多家做小龙虾批发生意的商户。然而记者来采访的时候,却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商户在营业。大部分商户连门都没有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记者一探究竟。

记者:我们这有虾吗?

吕玉双:今天有一点,不多。搞了六七十斤。

记者:现在虾好找吗?

吕玉双:不好找,一点都不好找。

记者:今天一共进了多少斤虾?

夏庆:进了两三百斤虾。一天两三百斤差不多了已经算很好了。养殖户现在没有虾,现在虾都在待仔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