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王陈明利那不服输的拼搏人生
【摘要】陈明利家境清贫,靠着自己的努力和专研成了大棚蔬菜的种植专家更是90年代当地第一个万元户,而他致富不忘乡亲建立了合作社,今天我们要说就说他的拼搏人生。
1966年,陈明利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全家六口人仅靠父亲挣工分维持生活。
他至今还记得上小学时的辛酸事,“为买一本新华字典,父亲从村东借到村西,也没凑齐钱来。”1983年,因家庭贫困,陈明利仅上一年半初中就辍学回家,他为此哭了一夜。
贫困之苦,让他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1985年,他开始尝试种植拱棚蔬菜。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苦苦地摸索,在自家的承包地里一遍遍搞试验,失败了从头再来。长期的实践使他逐渐成为一名大棚蔬菜种植“土专家”。
陈明利
1987年,陈明利种植的32架拱棚西红柿、9架拱棚黄瓜喜获丰收,当年毛收入5000多元。
1991年,年仅25岁的陈明利在自留地里建起冬暖式温室大棚,创下莱芜第一。
1993年,陈明利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是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曹家庄村的第一个万元户。有着不服输倔劲的陈明利说:“一旦我认准了道,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走到底。”
爱农为农——
让农民朋友享受“科技套餐”,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
看到农民朋友缺技术、少信息,还在穷窝里打转转,陈明利从心里难过。1998年3月,陈明利自筹资金创办农业科技服务站。
为了让人信服,陈明利在自己的大棚里搞试验;成立了科技图书资料室和农业科技放映室,随时组织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成立了土壤肥料化验室,为农民免费测土并提供配方施肥依据;在家里安上科技服务电话,对要求实地指导的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多年来,陈明利共推广优质高产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良种44个,累计21.8万亩,推广黄瓜、西红柿等优良蔬菜品种80余个,累计12.6万亩;成立植物医院,全面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植物保护面积12万亩以上,推广覆盖几个乡镇20多万人口。
2007年,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才刚刚颁布,陈明利联合莱城区高庄街道20个大棚蔬菜种植户,成立了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是全市第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
为了更好地示范带动,2009年,陈明利从魏家洼、曹家庄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3亩,投资156万余元建立高标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一个。
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如今,合作社除了拥有300多亩的自属基地外,还吸纳了217个社员。合作社自2008年起年年分红,至今已持续8年,分红的数量也从开始的2万元发展到36万余元,社员比普通农户亩均增收1万多元。
恪守诚信——
“卖菜也要讲良心,决不让一口不安全的菜走向餐桌”
在陈明利眼里,种菜的人,讲的不仅是技术,还是个良心活,要有诚信,不能以次充好,否则就是害人。
在陈明利的合作社基地里,随便摘下一根黄瓜,连洗都不用洗就可以尽管吃。陈明利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已经到了苛刻的程度。
有一次,6名社员为了省时省工,偷偷使用了除草剂。情况核实后,陈明利对这6名社员的芹菜坚决不予收购,这6名社员与听话的社员相比每亩地少收入6000多元,为此还和合作社大吵了一架,即使这样,陈明利也不曾有过动摇。
近年来,合作社的“鲁莱明利”、“嬴芹”等蔬菜商标得到广泛认可。2015年“鲁莱明利”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先后认证9个无公害蔬菜品种、14个绿色蔬菜品种、1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1万余亩、绿色蔬菜基地认证面积3600亩,基地连续多年被评为“莱芜市放心菜基地”。
抗击病魔——
“如果老天能让我多活5年,我一定把明利办成全国知名合作社。”
2014年,由于多年的操劳,生活没有规律,陈明利患上了胃癌。但住院才两天,陈明利却坚持要出院,去上海参加一个国际蔬菜展会。面对劝阻,陈明利坚持说:“我知道我的病不好,但机会难得,这次不来,可能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结果他自己开车,拉了一车蔬菜去上海参展。
当月,陈明利又去济南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农业论坛活动。会议结束后,陈明利到省立医院做胃镜检查,检查结果很不乐观。大夫说:“他胃里已经长满肿瘤,必须将胃全部切除。”家人含泪签字,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
陈明利住了9天院,又坚持要出院。因为心里始终挂着他的基地。他的菜,就是他的命。
由于化疗反应,陈明利经常呕吐到虚脱,体重也从患病前的85公斤骤减到45公斤。承受着身体巨大痛苦的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合作社,没有放弃过他挚爱的这片土地。他经常早晨5点多就去基地转,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在基地,他经常捂着肚子,疼得直不起腰,社员们看了都忍不住抹泪。
两年里,他先后经历两次大手术,六次化疗。但这期间,只要不住院,他仍像正常人一样,日日夜夜在基地,观察蔬菜长势,给员工们开会,安排基地大小事务。患病后的他像是在和时间赛跑,总怕有事干不完,也总怕时间不够用。“爸爸,您别操心您的菜了,安心养病吧。我求您了。”女儿陈秀荣不止一次劝他。
“闺女,千辛万苦都挺过来了,才有了今天,我还没干够。如果老天能让我多活5年,我一定把明利办成全国知名合作社。”陈明利攥着女儿的手说。
美女老婆陪着老公养牛一起牵手致富
退伍军人袁太明和乔云芬结婚后不久南下打工,在养牛场工作,他们累积技术和资金最后返乡创业养起了自己的牛夫妻携手走致富。
90后小伙在荒山上种牡丹致富
90后小伙在荒山上种牡丹致富
任井龙研究蓝莓18年带着林丰百姓致富
任井龙,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研究了蓝莓整整十八年,是林丰县发展蓝莓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持,而他本人更是无心的教导当地百姓蓝莓种植技术,加快当地蓝莓种植效率增加当地百姓收入。
夫妻携手种植蔬菜目标毛收入三十万元
彭秀娟和丈夫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里种植蔬菜为生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父母陪伴更好成长,而切靠着承包打工村民土地有了五六十亩规模的蔬菜地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有了不错收入,今年他们的目标是毛收入三十万。
陈新宣 打工养鸡十年返乡创业养鸡致富
陈新宣当年为了谋生和妻子在养鸡场打工过,出来外面打工10年,家庭情况有了一定改善,但思念家中老小,决定返乡创业,搞起来养殖业,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养鸡,开了家养鸡场。
50农村妇女返乡创业投资2000万养鱼
韩显英本该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走上不同的道路,打工多年返乡创业投资18万搞运输2年连本带利的亏进去,用最后2万路了煤炭,7年内赚了500万让当地人为之震惊,最后却选择退出煤炭行业,投资2000万搞起了水产养殖。
王龙敏33年努力带着全村种领猕猴桃年产值破亿元
王龙敏种植猕猴桃从一开始就为了带着村民致富而种的从村干部到乡干部他始终在推广猕猴桃种植,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可以让乡亲们退贫致富的好产业。
人大硕士邹子龙不当白领当农民
邹子龙可谓是一个传奇,北大人大双学位,更有人大硕士学位的天之骄子,却在连一天都市白领都当,过还没毕业就想着当现代农民。
洛桑 种植高效益农作物才是致富好门路
德兴村的党支部书记洛桑的小院子本来几年前都是种植蔬菜,后来得到援藏干部指点,种植其效应更高果树——枇杷树。这一改种直接改变了整个德兴村。
女翻译郑海鸥黄金梨园区年销售额683万
郑海鸥放弃了自己海外翻译工作和老公一起回家替身体不适的公公经营黄金梨合作社,一步步将产业做大做强年产值达683万。
李志粉 回家种红薯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李志粉当年靠着毛皮生意起家,而如今华丽转身已经是有名的“红薯大王”,其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红薯产业一条链更大声搞农村旅游业,这个女强人谁提到都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句啊。
周玉杰 小小花生脱贫致富大产业
一个普通妇女用了10年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她靠着小小的花生带着村民脱贫发家。
养蛇人胡昌汉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致富
胡昌汉空有一身养蛇的好本领却没有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只能小打小闹,收入仅够糊口但在精准扶贫下他有资金建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靠着规模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精准扶贫蓝德新养山鸡脱贫致富
蓝德新可以说是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精准扶贫引进产业带销路授之以渔,如今已经靠着养山鸡脱贫正打算发展更多产业走上致富路。
哀牢山茶娘将手中的茶销往国内外
艾丽娟自幼生长在哀牢山中,哀牢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九甲村,这便注定她这辈子和普洱茶不解的缘分。
在这个个以普洱闻名全区的普洱市里,在这哀牢山上她和父辈们在山里种茶、采茶、制作茶叶,从小娃娃到少女到成为人妻而她的普洱茶手工制作技术在岁月的洗礼下变的非常优秀,从从采摘到包装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她都非常娴熟,是当地有名的茶娘。
张号杰身有残疾心想致富
张号杰因自幼残疾所以靠着兄弟姐妹帮忙,但有着自力更生的梦想,在政府扶贫工作帮助下成功脱贫走上了致富了。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