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翻译郑海鸥黄金梨园区年销售额683万
【摘要】郑海鸥放弃了自己海外翻译工作和老公一起回家替身体不适的公公经营黄金梨合作社,一步步将产业做大做强年产值达683万。
再有10多天,黄金梨就要成熟了。郑海鸥估计,今年的产量能比去年再多五成,达到500吨。要放在前几年,公公高山峰肯定要为这么多梨子的销路发愁,可是今年的梨子还没上市,就被一家外贸公司预定了300吨。
这片黄金梨园是郑海鸥的公公高山峰半辈子的心血。2002年,高山峰投资200万元,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办起了第一家黄金梨生产合作社。到2014年前后,黄金梨园区规模已经达到500多亩,年产量300多吨。
黄金梨的产业越做越大,高山峰的身体却累垮了。2007年,他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20多天,2010年以后又添了脑供血不足的疾病。由于担心公公高山峰的身体状况,2014年,郑海鸥放弃了在国外的翻译工作,和丈夫高傲明回到家乡一起种植黄金梨。
起初公公高山峰并不同意,他觉得合作社经营得再好,身份终究也是农民,他说:“你们两个都是大学生,怎么能放弃好好的工作,来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呢?”高山峰还有一个说不出的担心:“现在年轻人从小都是娇生惯养,能吃得了这种苦吗?”
包装黄金梨
但郑海鸥很坚定:“公婆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我们在外面也放心不下。”她和丈夫也十分看好黄金梨产业的前景,想帮家里把现在的产业做大做强。
郑海鸥毕业于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现为河北外国语学院——记者注),2014年之前她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被公司派到南非做法语翻译,年薪三四十万元,丈夫高傲明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也有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后,夫妇俩的这些本领都没了用武之地,他们要从头学习种植技术。
“那时候天天待在地里,围着父亲和老师傅学习。”郑海鸥说,为了尽快掌握黄金梨的种植技术,她和丈夫每天早上6点就进梨园,通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午饭就在梨园旁的小房子里吃。夏天气温通常在35摄氏度以上,梨园里更是闷热难耐,汗水常常把他们的衣服都浸透了。
“他们两个回来的时候都白白嫩嫩的,没多久就晒得黝黑黝黑的。”看到儿子和儿媳这么辛苦,高山峰不免心疼,但也从此打消了对他们不能吃苦的担忧。
除了向公公和老师傅学习,郑海鸥还经常抱着梨树种植的书进树园,工人开玩笑说:“大学生种树还得看书。”但郑海鸥有自己的想法,“工人都是靠经验种树,但经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把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才能种出好梨子。”
靠着这股韧劲,不到两个月郑海鸥和丈夫就把果园的种植技术摸透了。现在,梨树如果出现问题,是病害还是虫害,郑海鸥站在树下一瞧,就估摸个八九不离十。
在掌握了种植技术后,夫妇俩又引进科学管理体系,在黄金梨基地安装监测系统。人在办公室就可以监测到每一棵树、每一个梨的生长情况,对空气温度、湿度,梨树养分、授粉期等了如指掌。从粗放式管理进入精细化管理,黄金梨在产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2015年,她家的黄金梨果园产量净增了五成,销售额达到683万元。
“没回来之前,父母不懂电子商务,只依靠传统的门面房销售。现在我们回来了,就要抓住网上销售这个渠道。”郑海鸥说,改变单一化销售模式也是她的目标之一。2014年,郑海鸥回到家乡后,就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一边在网上推广黄金梨。
黄金梨
现在,他们不仅有黄金梨生产合作社的官方网站,还拥有多家电商平台。2016年,仅电商收入就达200多万元。
“现代人讲究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我们应该把梨子的品质最直观地展现给消费者。”郑海鸥家销售的每一个梨子,包装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码,能够实景观看果树栽培、梨子收获、运输的全过程。
凭借思路的创新和技术的提高,郑海鸥夫妇将黄金梨一步步做大做强。去年,她家的黄金梨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南非等国家。今年,离果实成熟还有半个月,合作社已经接到了外贸公司300吨的订单。
郑海鸥不仅努力经营自家的黄金梨园,还为周边的淅川、西峡、南召等多个地方的农户提供树苗,在农户后期种植过程中还会给予帮助和指导。仅去年,合作社就为外地农户提供了50多万棵树苗。
郑海鸥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带动方城县黄金梨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共同致富。”
李志粉 回家种红薯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李志粉当年靠着毛皮生意起家,而如今华丽转身已经是有名的“红薯大王”,其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红薯产业一条链更大声搞农村旅游业,这个女强人谁提到都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句啊。
周玉杰 小小花生脱贫致富大产业
一个普通妇女用了10年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她靠着小小的花生带着村民脱贫发家。
养蛇人胡昌汉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致富
胡昌汉空有一身养蛇的好本领却没有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只能小打小闹,收入仅够糊口但在精准扶贫下他有资金建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靠着规模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精准扶贫蓝德新养山鸡脱贫致富
蓝德新可以说是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精准扶贫引进产业带销路授之以渔,如今已经靠着养山鸡脱贫正打算发展更多产业走上致富路。
哀牢山茶娘将手中的茶销往国内外
艾丽娟自幼生长在哀牢山中,哀牢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九甲村,这便注定她这辈子和普洱茶不解的缘分。
在这个个以普洱闻名全区的普洱市里,在这哀牢山上她和父辈们在山里种茶、采茶、制作茶叶,从小娃娃到少女到成为人妻而她的普洱茶手工制作技术在岁月的洗礼下变的非常优秀,从从采摘到包装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她都非常娴熟,是当地有名的茶娘。
张号杰身有残疾心想致富
张号杰因自幼残疾所以靠着兄弟姐妹帮忙,但有着自力更生的梦想,在政府扶贫工作帮助下成功脱贫走上了致富了。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