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在荒山上种牡丹致富
【摘要】90后小伙在荒山上种牡丹致富
陈祥大学毕业选择了返乡创业,在学习了种植相关技术后开始种植紫薯吗,首战就告负,但越挫越勇的他选择牡丹种植,如今已经有50亩的种植规模了。
4月,走进天台山镇杨田村三组的一片山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连片油牡丹郁郁葱葱,枝桠顶端绽放的白色花朵饱满娇艳,蜜蜂在阳光下飞舞汲取着牡丹花粉,牡丹旁还套种银杏等树木……“牡丹籽可以榨油,花和蕊可以制茶,根可以入药,牡丹全身都是宝。”牡丹种植基地的主人陈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他的“宝贝”。
陈祥是杨田村人,90后的他建筑专业毕业后,没有选择从事建筑相关工作,而是当起了农民。他先后在邛崃的4个农场做管理工作,学到种植知识和技术后,最终决定回家创业。
刚开始,陈祥的创业经历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后他试种了十几亩紫薯,但遭遇连续下雨,致使紫薯全部腐烂,给了他沉痛一击。遭遇“滑铁卢”的陈祥不仅没有灰心,更加积极寻找机会。2014年偶然间浏览网站时,一条信息让敏锐的他再次燃起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信心,“我关注到中央文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陈祥了解到油用牡丹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空间,加之杨田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牡丹生长,更加坚定了他种植牡丹的决心。
陈祥的牡丹种植
“年轻人不出去打工挣钱,一辈子靠一亩三分地,有什么出息。”他没想到自己的想法一经提出便遭到父母的反对。因为油用牡丹每年11月下种,种植后,第三年才结果,在下苗后的两三年没有收益,村里乡亲也很不看好。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多次到绵阳等地的油用牡丹基地考察市场前景、种植技术、产品加工等信息,并寻找回收、加工牡丹籽的合作公司,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最终,获得家人的认可。2014年,陈祥利用自家的荒山和田地,开始种植油用牡丹。
“油牡丹喜欢半阴半阳的环境,遇到高温容易枯死,阴阳山分界比较明显的山地最适宜种植。”现在谈起牡丹种植经,陈祥头头是道,他说这都是从一次次教训中学来的。去年,眼看就要投产,没想到连续下了10来天雨,田地里的积水无法排出,牡丹全遭了病。为解决牡丹种植的技术问题,陈祥除了到其他基地学习,还经常跑到温江农科院向专家请教。他将牡丹进行移植,解决了积水问题,又在牡丹苗的行间套种银杏、毛叶山桐子等高杆作物,既有利于牡丹生长,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经过悉心管理,今年牡丹园进入结果期,到9月就能收获一颗颗如豌豆大小、通身黑亮饱满的牡丹籽。陈祥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油用牡丹生长周期有40年,丰产30年,丰产后,一亩地能收获约600-800斤籽,每斤籽收购价12-15元,一亩地年收益至少8000元。
牡丹花
此外,陈祥还养了20多箱蜜蜂,将种养结合,培育独居特色的牡丹蜜。他说,这种蜂蜜不仅含糖量高,并且营养价值丰富,虽然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但仍然受到大家的喜爱。
目前,陈祥的牡丹基地已经发展到50亩,4万余株油用牡丹。去年,他成立邛崃市懿祥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里12户农户跟着他一起种。在谈到牡丹基地的发展时,陈祥勾勒出合作社的发展远景:把闲置的土地和荒山都利用起来,牡丹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到2020年,争取在牡丹花开最旺的清明假期,打造出独具特色牡丹观光景点。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祥的牡丹基地可以年收益近40万,打下的产业的根基陈祥开始向规模化之路进军,这个勤奋肯吃苦的小伙肯定可以用牡丹开出自己的最美的人生之花。
任井龙研究蓝莓18年带着林丰百姓致富
任井龙,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研究了蓝莓整整十八年,是林丰县发展蓝莓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持,而他本人更是无心的教导当地百姓蓝莓种植技术,加快当地蓝莓种植效率增加当地百姓收入。
夫妻携手种植蔬菜目标毛收入三十万元
彭秀娟和丈夫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里种植蔬菜为生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父母陪伴更好成长,而切靠着承包打工村民土地有了五六十亩规模的蔬菜地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有了不错收入,今年他们的目标是毛收入三十万。
陈新宣 打工养鸡十年返乡创业养鸡致富
陈新宣当年为了谋生和妻子在养鸡场打工过,出来外面打工10年,家庭情况有了一定改善,但思念家中老小,决定返乡创业,搞起来养殖业,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养鸡,开了家养鸡场。
50农村妇女返乡创业投资2000万养鱼
韩显英本该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走上不同的道路,打工多年返乡创业投资18万搞运输2年连本带利的亏进去,用最后2万路了煤炭,7年内赚了500万让当地人为之震惊,最后却选择退出煤炭行业,投资2000万搞起了水产养殖。
王龙敏33年努力带着全村种领猕猴桃年产值破亿元
王龙敏种植猕猴桃从一开始就为了带着村民致富而种的从村干部到乡干部他始终在推广猕猴桃种植,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可以让乡亲们退贫致富的好产业。
人大硕士邹子龙不当白领当农民
邹子龙可谓是一个传奇,北大人大双学位,更有人大硕士学位的天之骄子,却在连一天都市白领都当,过还没毕业就想着当现代农民。
洛桑 种植高效益农作物才是致富好门路
德兴村的党支部书记洛桑的小院子本来几年前都是种植蔬菜,后来得到援藏干部指点,种植其效应更高果树——枇杷树。这一改种直接改变了整个德兴村。
女翻译郑海鸥黄金梨园区年销售额683万
郑海鸥放弃了自己海外翻译工作和老公一起回家替身体不适的公公经营黄金梨合作社,一步步将产业做大做强年产值达683万。
李志粉 回家种红薯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李志粉当年靠着毛皮生意起家,而如今华丽转身已经是有名的“红薯大王”,其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红薯产业一条链更大声搞农村旅游业,这个女强人谁提到都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句啊。
周玉杰 小小花生脱贫致富大产业
一个普通妇女用了10年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她靠着小小的花生带着村民脱贫发家。
养蛇人胡昌汉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致富
胡昌汉空有一身养蛇的好本领却没有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只能小打小闹,收入仅够糊口但在精准扶贫下他有资金建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靠着规模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精准扶贫蓝德新养山鸡脱贫致富
蓝德新可以说是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精准扶贫引进产业带销路授之以渔,如今已经靠着养山鸡脱贫正打算发展更多产业走上致富路。
哀牢山茶娘将手中的茶销往国内外
艾丽娟自幼生长在哀牢山中,哀牢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九甲村,这便注定她这辈子和普洱茶不解的缘分。
在这个个以普洱闻名全区的普洱市里,在这哀牢山上她和父辈们在山里种茶、采茶、制作茶叶,从小娃娃到少女到成为人妻而她的普洱茶手工制作技术在岁月的洗礼下变的非常优秀,从从采摘到包装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她都非常娴熟,是当地有名的茶娘。
张号杰身有残疾心想致富
张号杰因自幼残疾所以靠着兄弟姐妹帮忙,但有着自力更生的梦想,在政府扶贫工作帮助下成功脱贫走上了致富了。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