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老婆陪着老公养牛一起牵手致富
【摘要】退伍军人袁太明和乔云芬结婚后不久南下打工,在养牛场工作,他们累积技术和资金最后返乡创业养起了自己的牛夫妻携手走致富。
“乔云芬你这样的大美女,跟着老公干养牛这活,苦不苦、累不累呀?”
“跟着老公干,再苦再累心也欢!”乔云芬一边打扫牛圈,一边笑呵呵地说。
近日,乌杨镇曹家村综合专干唐素英在曹家村九组渝曹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养牛大户乔云芬的一席对话,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养牛
南下起早贪黑学技术
1991年3月16日,袁太明夫妻俩踏上南下的列车,来到广州。虽然没有技术,但夫妻俩还算有些文化,能吃苦耐劳,很快就被一家养牛场的老板相中。在养牛场工作期间,白天,袁太明夫妻俩起早贪黑精心养牛;夜里,就抽空看看从书店购买的养殖母牛的书籍,丰富理论知识。就这样,袁太明夫妻俩养殖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还经常受到老总的称赞。
养殖工作一干就是10年。每当夜里,袁太明夫妻俩越发思念家乡的亲人。孩子需要陪伴,年迈的父母需人照顾,袁太明夫妻俩决定,把自己学到的养殖技术带回家乡,既能养家糊口,又能照料家人。
袁太明夫妻俩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板,老板备受感动,认为他们有孝心、有责任心,立马答应,支持袁太明夫妻俩返乡创业。
两年扭亏为盈成能手
2011年10月,夫妻俩在乌杨镇党委、政府和曹家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下,租用了村里闲置多年的场地,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办理了相关手续,投资70多万元建起200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袁太明从外地购买了100头能繁母牛,聘请5名乡亲帮助饲养。
由于工人工资负担太重,一年下来,除去成本,还亏损了几万元。
袁太明并没有因此灰心。第二年,他又购买了100头能繁母牛。为减少开支,夫妻俩吃住在养殖场,精心饲养,效益逐年增加。
率50余户村民共奔小康路
在部队历练多年的袁太明有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他常说“自己富不算富,带动村民富起来才算富”。
他是这样说,也正是这样做的。
在养殖场步入正轨后,袁太明一有多余时间就走村入户做工作,鼓励周边村民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养牛。同时,他还对村民免费培训,教给他们养殖技术。
很快,袁太明动员了曹家村八组的唐玉忠、施朝豹等几十户村民,在家里养起了能繁母牛。
养牛
“自己给自己干活,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增加收益,技术也不愁,我们还图个啥?”唐玉忠告诉记者,他家养了100余头能繁母牛,每年都要产崽。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饲养的牛不喂饲料,就用自己家中的玉米、红薯和周边的草料来喂。每头能繁母牛一年产一个牛崽,小牛崽可以买到3000元至4000元一头,行情好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所以一年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外打工。
为确保村民们养的能繁母牛和菜牛卖个好价钱,袁太明常常奔走在上海、昆明以及重庆主城、丰都等地的宰牛场,签订销售合同。
6年来,在袁太明夫妻俩的带动下,全村共有50多户村民放弃外出务工,就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仅饲养能繁母牛这一项,户均就增收2万元以上。
这对夫妻带动全村一起养牛致富效果斐然,使得乡亲提前他们都是赞不绝口。
90后小伙在荒山上种牡丹致富
90后小伙在荒山上种牡丹致富
任井龙研究蓝莓18年带着林丰百姓致富
任井龙,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研究了蓝莓整整十八年,是林丰县发展蓝莓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持,而他本人更是无心的教导当地百姓蓝莓种植技术,加快当地蓝莓种植效率增加当地百姓收入。
夫妻携手种植蔬菜目标毛收入三十万元
彭秀娟和丈夫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里种植蔬菜为生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父母陪伴更好成长,而切靠着承包打工村民土地有了五六十亩规模的蔬菜地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有了不错收入,今年他们的目标是毛收入三十万。
陈新宣 打工养鸡十年返乡创业养鸡致富
陈新宣当年为了谋生和妻子在养鸡场打工过,出来外面打工10年,家庭情况有了一定改善,但思念家中老小,决定返乡创业,搞起来养殖业,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养鸡,开了家养鸡场。
50农村妇女返乡创业投资2000万养鱼
韩显英本该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走上不同的道路,打工多年返乡创业投资18万搞运输2年连本带利的亏进去,用最后2万路了煤炭,7年内赚了500万让当地人为之震惊,最后却选择退出煤炭行业,投资2000万搞起了水产养殖。
王龙敏33年努力带着全村种领猕猴桃年产值破亿元
王龙敏种植猕猴桃从一开始就为了带着村民致富而种的从村干部到乡干部他始终在推广猕猴桃种植,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可以让乡亲们退贫致富的好产业。
人大硕士邹子龙不当白领当农民
邹子龙可谓是一个传奇,北大人大双学位,更有人大硕士学位的天之骄子,却在连一天都市白领都当,过还没毕业就想着当现代农民。
洛桑 种植高效益农作物才是致富好门路
德兴村的党支部书记洛桑的小院子本来几年前都是种植蔬菜,后来得到援藏干部指点,种植其效应更高果树——枇杷树。这一改种直接改变了整个德兴村。
女翻译郑海鸥黄金梨园区年销售额683万
郑海鸥放弃了自己海外翻译工作和老公一起回家替身体不适的公公经营黄金梨合作社,一步步将产业做大做强年产值达683万。
李志粉 回家种红薯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李志粉当年靠着毛皮生意起家,而如今华丽转身已经是有名的“红薯大王”,其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红薯产业一条链更大声搞农村旅游业,这个女强人谁提到都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句啊。
周玉杰 小小花生脱贫致富大产业
一个普通妇女用了10年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她靠着小小的花生带着村民脱贫发家。
养蛇人胡昌汉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致富
胡昌汉空有一身养蛇的好本领却没有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只能小打小闹,收入仅够糊口但在精准扶贫下他有资金建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靠着规模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精准扶贫蓝德新养山鸡脱贫致富
蓝德新可以说是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精准扶贫引进产业带销路授之以渔,如今已经靠着养山鸡脱贫正打算发展更多产业走上致富路。
哀牢山茶娘将手中的茶销往国内外
艾丽娟自幼生长在哀牢山中,哀牢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九甲村,这便注定她这辈子和普洱茶不解的缘分。
在这个个以普洱闻名全区的普洱市里,在这哀牢山上她和父辈们在山里种茶、采茶、制作茶叶,从小娃娃到少女到成为人妻而她的普洱茶手工制作技术在岁月的洗礼下变的非常优秀,从从采摘到包装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她都非常娴熟,是当地有名的茶娘。
张号杰身有残疾心想致富
张号杰因自幼残疾所以靠着兄弟姐妹帮忙,但有着自力更生的梦想,在政府扶贫工作帮助下成功脱贫走上了致富了。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