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瓢虫
【摘要】二十八星瓢虫是危害蔬菜的典型有害瓢虫,它是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统称,以危害茄子和马铃薯为主。二十八星瓢虫典型特点就是背上有28个黑点(黑斑),这是与其他瓢虫最显著的区别,在昆虫学分类上属于鞘翅目瓢虫科,俗称花大姐、花媳妇。

二十八星瓢虫
成虫、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半透明的细凹纹,状如箩底。也能将叶吃成孔状,甚至仅存叶脉。严重时受害叶片干枯、变褐,全株死亡。果实被啃食处常常破裂、组织变僵;粗糙、有苦味,不能食用。
一、特征描述
1、成虫
呈半球形,红褐色,全体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鞘翅上有14个黑斑。
①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体略小,前胸背板多具6个黑点,两鞘翅合缝处黑斑不相连,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个黑斑基本上在一条线上,幼虫体节枝刺毛为白色。
②马铃薯瓢虫。成虫体略大,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个大的黑色剑状斑纹,两鞘翅合缝处有l~ 2对黑斑相连,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线上,幼虫体节枝刺均为黑色。
2、卵
炮弹形,初产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3、幼虫
老熟幼虫淡黄色,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各节生有整齐的枝刺,前胸及腹部第8~9节各有枝刺4根,其余各节为6根。
4、蛹
淡黄色,椭圆形,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背面有淡黑色斑纹。
二、发生规律
马铃薯瓢虫在东北、华北等地一年发生1~2代,江苏3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山洞、石缝、树洞、树皮缝、墙缝及篱笆下、土穴等缝隙中和山坡、丘陵坡地土内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出蛰,先在附近杂草上栖息,再逐渐迁移到马铃薯、茄子上繁殖为害。成虫产卵期很长,卵多产在叶背,常20~30粒直立成块。第一代幼虫发生极不整齐。成、幼虫都有取食卵的习性,成虫有假死性,并可分泌黄色粘液。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在叶背或茎上化蛹。夏季高温时,成虫多藏在遮荫处停止取食,生育力下降,且幼虫死亡率很高。一般在6月下旬至 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别是第一、二代幼虫的为害盛期,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迁移越冬。东北地区越冬代成虫出蛰较晚,而进入越冬稍早。茄二十八星瓢虫在长江流域年发生3~5代,以成虫越冬。以散居为主,偶有群集现象。越冬代成虫产卵期长,故世代重叠。
成虫具假死性,并互相残杀。有一定趋光性,但畏强光。卵多产在叶背,也有少量产在茎、嫩梢上。幼虫的扩散能力较弱,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一般在本株及周围相连的植株上为害。幼虫比成虫更畏强光,成、幼虫均有自相残杀及取食卵的习性,幼虫共4龄,多数老熟幼虫在植株中,下部及叶背上化蛹。该虫第二、三、四代为主害代,此期正值6、7、8月夏季茄科蔬菜的生长盛期;8月底至9月初,茄科作物陆续收获、翻耕、幼虫和蛹死亡率较高,幼、成虫向野生寄主及豆类、秋黄瓜上转移,10月上、中旬开始,成虫又飞向越冬场所。
1、症状
只留下叶表皮,严重的叶片可呈透明,呈褐色枯萎,叶背只剩下叶脉。茎和果上也有细波状食痕。
马铃薯被二十八星瓢虫危害后的叶子
2、病原
1年发生2~3代。成虫在枯草、树木裂口及石垣越冬,5 月份飞至苗床和大棚番茄及茄子田产卵,亦常寄生于酸浆和牛蒡。触摸时,成虫从体内分泌出黄色液体,由叶片滑落 卵为弹头形,产在叶背,幼虫灰白色,带有支状刺,20天后化为成虫。
三、防治方法
常发生于山间地带及其附近。6-7月持续炎热时,7-8月大量发生,为害严重。田园附近不可堆放未消毒的杂草化酸浆及茄科作物、成虫有假死性,药剂喷布时要保持安静,以便药剂直接喷施至成虫身体上。
1、及时清洗田园处理残株,降低越冬虫源基数。
2、在产卵盛期,摘除叶背卵块;利用成虫的假死性,拍打植株,将震落的成虫集中加以杀灭。
3、田间卵孵化率达15~20%时,用药剂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或 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或40%菊杂乳油或40%菊马乳油3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喷雾。
四、地理分布
二十八星瓢虫又称马铃薯瓢虫,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茄二十八星瓢虫在全国广泛分布,但主要在长江以南各省为害严重。

水稻鞘腐病
水稻鞘腐病是一种新病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发生,是为害叶鞘的真菌病害。病菌在病稻草和种子内越冬。田间发病主要靠病稻草上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为害。高温、多雨、偏施氮肥发病重。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 等

小麦纹枯病
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 拔

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为特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此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中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

水稻黄矮病
水稻黄矮病又叫黄叶病、暂黄病。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稻区。由水稻黄矮病毒(RYSV)引起,主要危害水稻,也可为害大黍及李氏禾等。

腐蹄病
腐蹄病也叫蹄间腐烂或趾间腐烂,秋季易发病,是羊、牛、猪、马都能够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羊腐蹄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是由坏死杆菌侵入羊蹄缝内,造成蹄质变软、烂伤流出脓性分泌物。其特征是局部 组织发炎、坏死。因为病常侵害蹄部,因而称 “腐蹄病”。

红蜘蛛
红蜘蛛,又名棉红蜘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学名叶螨,我国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危害110多种植物。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

毒蛾
毒蛾别称桑斑褐毒蛾、纹白毒蛾、桑毒蛾、黄尾毒蛾、桑毛虫等,寄主常以桑、苹果、梨、桃、山楂、杏、李、枣、柿、栗、海棠、樱桃、柳等,为鳞翅目毒蛾科昆虫,发生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在华北地区主要危害月季、玫瑰、蔷薇、苹果、西府海棠等花灌木。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

蛴螬
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危害多种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大白菜叶腐病
大白菜叶腐病又称小白菜叶腐烂病,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初呈水烫状湿腐病斑,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在湿润条件下病部呈灰绿色,干燥时变为灰白色。连续阴雨时,病害蔓延很快,整个叶片甚至全株叶片腐烂,仅残留主脉和较完整的叶柄。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根粉蚧
在盆栽花卉如木槿、仙人掌、蒲葵、茉莉、天竹葵等植物的根部常出现外被蜡绵状物,体覆白色蜡粉的小虫危害。这是根粉蚧活体,可造成盆花长势衰弱,叶色萎黄,甚至整株植物枯死。

裂头蚴寄生虫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蚤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水葫芦
水葫芦学名为凤眼莲。水葫芦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在生长适宜区,常由于过度繁殖,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

猪流感
猪流感一般指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通常爆发于猪之间,传染性很高但通常不会引发死亡。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