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蜘蛛
【摘要】红蜘蛛,又名棉红蜘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学名叶螨,我国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危害110多种植物。

红蜘蛛
外形特征
1、成螨长0.42~0.52毫米,体色变化大,一般为红色,梨形,体背两侧各有黑长斑一块。 雌成螨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
2、卵圆球形,光滑,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较少。
3、幼螨近圆形,有足3对。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越冬代若螨红色,非越冬代若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
4、若螨:有足4对,体侧有明显的块状色素。
生活习性
主要危害茄科、葫芦科、豆科、百合科等多种蔬菜作物。
枣树上红蜘蛛种类较多,枣粮间作的枣园中的优势种为截形叶螨,其寄生广泛,包括枣树、棉花、玉米、豆类及多种杂草和蔬菜。
红蜘蛛每年产一次卵一次约100只左右,一个月后开始孵化,母蜘蛛日夜守候,并甘愿当孩子的第一个食物,教会孩子捕食,但牺牲自己。
1年发生13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4月初全部孵化完毕,越冬后1~3代主要在地面杂草上繁殖为害,4代以后即同时在枣树、间作物和杂草上为害,10月中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卵主要在枣树干皮缝、地面土缝和杂草基部等地越冬,3月初越冬卵孵化后即离开越冬部位,向早春萌发的杂草上转移为害,初孵化幼螨在2天内可爬行的最远距离约为150米,若2天内找不到食物,即可因饥饿而死亡。4月下旬,当枣树萌发时,地面杂草上的部分枣红蜘蛛开始向树上转移为害枣树,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沿树干向上爬行。枣红蜘蛛的各个活动虫态均可转移。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河北、北京、河南、辽东、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泰国、菲律宾国等。
农业防治
根据红蜘蛛的生物学习性,可应用农业、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在越冬卵孵化前刮树皮并集中烧毁,刮皮后在树干涂白(石灰水)杀死大部分越冬卵。
2、农业防治。根据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和孵化后首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的习性,早春进行翻地,清除地面杂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间田间没有杂草,使红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3、物理防治。可在枣树发芽和枣红蜘蛛即将上树为害前(约4月下旬),应用无毒不干粘虫胶在树干中涂一闭合粘胶环,环宽约1厘米,2个月左右再涂一次,即可阻止枣红蜘蛛向树上转移为害,效果可达95%以上。
4、生物防治。田间枣红蜘蛛的种类很多,据调查主要有中华草蛉、食螨瓢虫和捕食螨类等,其中优以中华草蛉种群数量较多,对枣红蜘蛛的捕食量较大,保护和增加天敌数量可增强其对枣红蜘蛛种群的控制作用。
5、化学防治。应用螨危4000-5000倍(每瓶100毫升兑水800-1000市斤)均匀喷雾,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1.8%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等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花卉防治
在栽培花卉过程中,红蜘蛛是常见的破坏者,受其害的有月季、米兰、茉莉、金桔、海棠、桂花、佛手等花。这种虫子个体很小,不到1 毫米,圆形或卵圆形,桔黄色或红褐色,由于体小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其为害时,往往花卉受害已是比较重了。这种虫子为害方式是以口器刺入叶片内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叶片呈现灰黄点或斑块,叶片桔黄、脱落,甚至落光。
红蜘蛛喜欢高温干燥环境,因此,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繁殖迅速,为害严重。虫子多群集于花卉叶片背面吐丝结网为害。红蜘蛛的传播蔓延除靠自身爬行外,风、雨水及操作携带是重要途径。
防治红蜘蛛为害,平时应注意观察,发现叶片颜色异常时,应仔细检查叶背,个别叶片受害,可摘除虫叶;较多叶片发生时,应及早喷药,常用的农药有克螨特、三氯杀螨醇、乐果、花虫净、速灭杀丁等。家庭养花可备花卉喷雾器,在400 毫升水中,克螨特或速灭杀丁或花虫净可滴入4 滴(相当于2000 倍药液),用三氯杀螨醇或乐果可滴入8 滴(相当于1000 倍药液),加药后摇匀,随即喷洒,喷药要求均匀、周到,尤其要注意喷好叶背。喷药时,最好将盆花移到室外进行,若在室内喷药,切勿接近食物、用具。每次用毕,把多余的药液倒出,用清水把喷雾器洗净。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

毒蛾
毒蛾别称桑斑褐毒蛾、纹白毒蛾、桑毒蛾、黄尾毒蛾、桑毛虫等,寄主常以桑、苹果、梨、桃、山楂、杏、李、枣、柿、栗、海棠、樱桃、柳等,为鳞翅目毒蛾科昆虫,发生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在华北地区主要危害月季、玫瑰、蔷薇、苹果、西府海棠等花灌木。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

蛴螬
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危害多种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大白菜叶腐病
大白菜叶腐病又称小白菜叶腐烂病,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初呈水烫状湿腐病斑,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在湿润条件下病部呈灰绿色,干燥时变为灰白色。连续阴雨时,病害蔓延很快,整个叶片甚至全株叶片腐烂,仅残留主脉和较完整的叶柄。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根粉蚧
在盆栽花卉如木槿、仙人掌、蒲葵、茉莉、天竹葵等植物的根部常出现外被蜡绵状物,体覆白色蜡粉的小虫危害。这是根粉蚧活体,可造成盆花长势衰弱,叶色萎黄,甚至整株植物枯死。

裂头蚴寄生虫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蚤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水葫芦
水葫芦学名为凤眼莲。水葫芦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在生长适宜区,常由于过度繁殖,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

猪流感
猪流感一般指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通常爆发于猪之间,传染性很高但通常不会引发死亡。

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别称二点叶螨、叶锈螨、棉红蜘蛛、普通叶螨等,为叶螨科叶螨属节肢动物,寄主植物为蔬菜、大豆、花生、玉米、高粱、苹果、梨、桃、杏、李、樱桃、葡萄、棉、豆等多种作物和近百种杂草,凭借风力、流水、昆虫、鸟兽、人畜、各种农具和花卉苗木携带传播。

水稻负泥虫
水稻负泥虫为鞘翅目负泥虫科昆虫,主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成虫、幼虫沿叶脉取食叶肉,在叶尖部分则食穿表皮,大发生年受害严重的禾苗全部变白,或造成禾苗生长黄弱,抽穗不齐,稻谷减产,除危害水稻外,受害作物还有粟、黍、小麦、大麦、玉米

白囊蓑蛾
白囊蓑蛾为鳞翅目蓑蛾科昆虫,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寄主除柑橘外,还有苹果、龙眼、荔枝、枇杷、杧果、核桃、椰子、梨、梅、柿、枣、栗、茶树、油茶、茶、大豆、油桐、扁柏、女贞、桉树、樟树、枫杨、乌桕、木麻黄、松、柏、杨、柳、榆、竹等。

冰雹
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例徐州地区),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

碧蛾蜡蝉
碧蛾蜡蝉别称碧蜡蝉、黄翅羽衣,分布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成虫、若虫剌吸寄主植物枝、茎、叶的汁液,严重时枝、茎和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使树势衰弱,造成落花。

八点灰灯蛾
八点灰灯蛾分布在山西、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台湾、内蒙古、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主要危害菜心、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和柑桔、桑叶、茶叶、稻叶等,以幼虫越冬,第一代成虫于第二年2月即羽化,3月上旬产卵,第二代于5月中旬羽化,每代约需经过70日。

茶短须螨
茶短须螨是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茶树害虫,为细须螨科短须螨属螨虫,在中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叶外,还可为害梨、桃、柿等多种植物,成、若螨主要刺吸茶树老。成叶汁液为害,受害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局部叶色变红转暗,叶背出现许多紫褐色突起斑,主脉变紫褐色。

粉虱
粉虱为半翅目粉虱科吸汁昆虫的统称,全世界有1156种,多分布于温暖地区,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为害的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进而全叶苍白早落,被害果实风味品质降低,幼果受害严重时常脱落,排泄蜜露可诱致煤污病发生。

灯蛾
灯蛾别称飞蛾、火花、慕光、扑灯蛾等,为鳞翅目灯蛾科的通称,全世界有4000余种,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除苔蛾幼虫多以地衣苔藓为食外,绝大多数灯蛾幼虫为多食性。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