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
【摘要】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美国白蛾
形态特征
1、成虫:白色中型蛾子,体长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雄虫越冬蛹个别前后翅都有黑斑。)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4、蛹:体长8-15毫米,宽3-5毫米,暗红褐色。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栖地分布
1、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繁殖2代。近几年经观察,在山东省一年能繁殖三代。美国白蛾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
2、原产地:北美洲
3、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陕西、河南、吉林等地.
4、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中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
5、寄生植物: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蜡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
生长繁殖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千米。
美国白蛾在欧洲一年2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茧可在树皮下以及土壤、石片下发现。翌年春季羽化,产卵在叶背成块,覆以白鳞毛。幼虫共7龄。
美国白蛾在我国华北地区一般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并产卵。幼虫5月上旬开始危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7月上旬,当年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延至7月下旬。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为其危害盛期,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8月,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8月中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越冬蛹期一直持续到第二年5月。由于气候及各种天敌的作用,越冬蛹残废率很高,能达到70%至80%。
在山东烟台一年发生完整的两代。越冬蛹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发生比较整齐,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幼虫化蛹越冬,少部分化蛹早的可羽化而后发生进入第3代。在大连市和秦皇岛市一般年发生两代,遇上秋季高温年份,第3代也能完成发育。天津市、陕西关中第3代发生量较大,化蛹率也高,占总发生量的30%左右。
扩展途径
美国白蛾最主要的扩展途径可由各个虫态随货物借助于交通工具进行传播。以4龄以上的幼虫和蛹传播的机会最多。检疫措施:对来自疫区的木材、苗木、鲜果、蔬菜以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都必须认真检查。近几年屡见该虫随由国外运入的包装箱输入中国,应引起注意。
发生特点
美国白蛾一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区间气候等条件不同而异,黑头型和红头型之间也有不同。在山东烟台一年发生完整的两代。越冬蛹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发生比较整齐,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幼虫化蛹越冬,少部分化蛹早的可羽化进入第3代。在大连市和秦皇岛市一般年发生两代,遇上秋季高温年份,第3代也能完成发育。天津市、陕西关中第3代发生量较大,化蛹率也高,占总发生量的30%左右。
温度在18~19℃以上,相对湿度70%左右越冬成虫大量羽化。在一天中,越冬代羽化时间多在16:00~19:00时,夏季代多在18:00~20:00时。 成虫羽化后,至次日晨日出前0.5~1小时雌雄交配,交配时间可延续5~40(平均14~16)小时,一生只交配1次,交配后不久,雌虫即产卵。成虫飞翔力和趋光性均不强。 雌虫产卵,对寄主有明显的选择性,喜在槭树、桑树和果树的叶背产单层块状卵,每卵块有卵500~700粒,面积2~75px2;最多达2000余粒。成虫产下的卵,粘着很牢,不易脱落;上覆毛,雨水和天敌较难侵入。卵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为75~80%,只要温湿度适宜,孵化率可达96%以上,即使产卵的叶片干枯,也无影响。
幼虫孵化后不久,即吐丝缀叶结网,在网内营聚居生活,随着虫龄增长,丝网不断扩展,一个网幕直径可达1米,大者可达3米,数网相联,可笼罩全树。网幕中混杂 大量带毛蜕皮和虫粪,雨水和天敌均难侵入。幼虫老熟后,下树寻找隐蔽场所(树干老皮下、缝隙孔洞内,枯枝落叶层,表土下,建筑物缝隙及寄主附近的堆积物中)吐丝结灰色薄茧,在其内化蛹。
昆虫危害
白蛾是近几年来在沿海地区园林树木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它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它喜爱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在春季雨水多的年份,危害特别严重。
美国白蛾的危害一点不亚于森林火灾。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介绍,国务院办公厅为防治美国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这是中国林木害虫防治史上的第二次,第一次下发通知是为防治松材线虫病。这次国办再次下通知,说明防治美国白蛾的紧迫性。
美国白蛾进入北京属于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总工程师吴坚介绍,美国白蛾在其原产地并没有如此可怕,是因为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之下。而它们侵入中国后,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据吴坚介绍,统计显示,每年因生物入侵给中国林业造成的损失达660亿。
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1985年西安市有所报道,1999年以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并作为主要害虫进行了防治。其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腊、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杨树等。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根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介绍,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河南等7个省市已经出现了美国白蛾疫情,其中,北京涉及到了9个区(县),分别是朝阳、丰台、怀柔、密云、平谷、昌平、大兴、通州和顺义。
1995年在天津市,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根粉蚧
在盆栽花卉如木槿、仙人掌、蒲葵、茉莉、天竹葵等植物的根部常出现外被蜡绵状物,体覆白色蜡粉的小虫危害。这是根粉蚧活体,可造成盆花长势衰弱,叶色萎黄,甚至整株植物枯死。
裂头蚴寄生虫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蚤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水葫芦
水葫芦学名为凤眼莲。水葫芦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在生长适宜区,常由于过度繁殖,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
猪流感
猪流感一般指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通常爆发于猪之间,传染性很高但通常不会引发死亡。
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别称二点叶螨、叶锈螨、棉红蜘蛛、普通叶螨等,为叶螨科叶螨属节肢动物,寄主植物为蔬菜、大豆、花生、玉米、高粱、苹果、梨、桃、杏、李、樱桃、葡萄、棉、豆等多种作物和近百种杂草,凭借风力、流水、昆虫、鸟兽、人畜、各种农具和花卉苗木携带传播。
水稻负泥虫
水稻负泥虫为鞘翅目负泥虫科昆虫,主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成虫、幼虫沿叶脉取食叶肉,在叶尖部分则食穿表皮,大发生年受害严重的禾苗全部变白,或造成禾苗生长黄弱,抽穗不齐,稻谷减产,除危害水稻外,受害作物还有粟、黍、小麦、大麦、玉米
白囊蓑蛾
白囊蓑蛾为鳞翅目蓑蛾科昆虫,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寄主除柑橘外,还有苹果、龙眼、荔枝、枇杷、杧果、核桃、椰子、梨、梅、柿、枣、栗、茶树、油茶、茶、大豆、油桐、扁柏、女贞、桉树、樟树、枫杨、乌桕、木麻黄、松、柏、杨、柳、榆、竹等。
冰雹
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例徐州地区),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
碧蛾蜡蝉
碧蛾蜡蝉别称碧蜡蝉、黄翅羽衣,分布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成虫、若虫剌吸寄主植物枝、茎、叶的汁液,严重时枝、茎和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使树势衰弱,造成落花。
八点灰灯蛾
八点灰灯蛾分布在山西、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台湾、内蒙古、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主要危害菜心、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和柑桔、桑叶、茶叶、稻叶等,以幼虫越冬,第一代成虫于第二年2月即羽化,3月上旬产卵,第二代于5月中旬羽化,每代约需经过70日。
茶短须螨
茶短须螨是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茶树害虫,为细须螨科短须螨属螨虫,在中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叶外,还可为害梨、桃、柿等多种植物,成、若螨主要刺吸茶树老。成叶汁液为害,受害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局部叶色变红转暗,叶背出现许多紫褐色突起斑,主脉变紫褐色。
粉虱
粉虱为半翅目粉虱科吸汁昆虫的统称,全世界有1156种,多分布于温暖地区,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为害的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进而全叶苍白早落,被害果实风味品质降低,幼果受害严重时常脱落,排泄蜜露可诱致煤污病发生。
灯蛾
灯蛾别称飞蛾、火花、慕光、扑灯蛾等,为鳞翅目灯蛾科的通称,全世界有4000余种,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除苔蛾幼虫多以地衣苔藓为食外,绝大多数灯蛾幼虫为多食性。
稻绿蝽
稻绿蝽为半翅目蝽科昆虫,我国甜橘产区均有发生,除了危害柑橘外,还为害水稻、玉米、花生、棉花、豆类、十字花科蔬菜、油菜、芝麻、茄子、辣椒、马铃薯、桃、李、梨、苹果等,以成虫、若虫为害烟株,刺吸顶部嫩叶、嫩茎等汁液。
蓑蛾
蓑蛾别称袋蛾,为鳞翅目蓑蛾科昆虫,世界性分布,幼虫用丝、枝叶碎屑和其他残屑构成袋状外壳负之而行,并在其中化蛹,常绿树蓑蛾雌体交配后即死亡,卵留在母体内直到孵出,幼虫破坏树木,尤其是常绿树。
老鼠
老鼠(俗称耗子)是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啮齿类动物,其主要特点是身体呈锥形、无犬齿、门齿与前臼齿或臼齿间有间隙、门齿发达、无齿根、终生生长、常见啮物以磨短,行动迅速,以植物为主食,也有的为杂食性,种类多。老鼠是一种啮齿动物,体形有大有小。
蚊子
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蚊子自带杀毒器官,无法通过叮咬传染病毒,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
四害
1958年2月12日《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因此现如今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乌桕大蚕蛾
乌桕大蚕蛾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大型蛾类,也是世界最大的蛾类,翅展可达180-210毫米。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
绿头苍蝇
绿头苍蝇是红头丽蝇的俗称,为昆虫纲、双翅目、芒角亚目、丽蝇科、丽蝇亚科昆虫的一种,世界性分布。成虫体长6~13毫米,多呈蓝色,不十分光亮。体表粉被较密,尤以胸部为甚。幼虫以尸食为主,滋生于畜骨堆、畜毛堆、动物尸体和腐败质中,冬季幼虫在垃圾堆或杂骨堆中越冬。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