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
【摘要】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 拔

小麦纹枯病
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 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为害症状
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
病原
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 CAG-1称禾谷丝核菌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AG5称立枯线核菌AG4和AG5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菌的区别 前者的细胞为双核,后者为多核;前者菌丝较细,生长速度较慢,后者菌丝较粗,生长速度较快;前乾产生的菌核较小,后者产生的菌核比前者大;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证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有人把小麦、大麦、水稻和棉花上分离到的丝核菌,分别进行交互接种,不仅可以互相侵染,而且还可交叉致病,但各病原菌均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有人检测江苏省小麦和大麦上的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是优势菌丝融合群,所占比例为88%—92%。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上的丝核菌则属于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1A融合群,棉花上为AG-4融合群。四川省小麦、玉米、水稻纹枯病菌对棉花未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4种病菌都能侵染小麦、玉米和水稻,且各菌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融合群
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
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菌落初无色,2—3天后表现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8—10天后菌丝集结成菌核,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无色,不产生无性孢子,生长温限5—30℃,适温为20—25℃,温度达30℃时,生长明显受抑,32.5℃时生长停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冬前发病期 小麦中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 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横赂扩展期 指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数多为1或2。严重度增长期 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这时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病情指数升级。枯白穗发生期 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高度、病叶鞘位及受害茎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厅白穗。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防治方法
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防相结合的综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郑引1号、扬麦1号、丰产3号、华麦7号、鄂麦6号、阿夫、7023、8060、7909、鲁麦14号、仪宁小麦、淮849-2、陕229、矮早781、郑州831、冀84-5418、豫麦10号、豫麦13号、豫麦16号、豫麦17号、百农3217、百泉3039、博爱7422、温麦4号等。215953虽然病指高,但产量损失少。
2、施肥。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痒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3、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4、药剂防治
①播种前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每kg种子加1.5kg种子加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
②翌年春季冬、春小麦拔节期,667m2用5%井冈霉素水剂7.5g对水100kg或15%三唑醇粉剂8g,对水60kg或20%三唑酮乳油8—10g,对水60k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5g,对水100kg或50%利克菌200g,对水100kg喷雾,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30%,增产2%-10%。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
5、生物防治。提倡施用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B#力粉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促进小麦种子发芽,增产13.7%。
6、其他防治。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6672用药量15ml,对水15—25kg,防治纹枯病,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为特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此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中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

水稻黄矮病
水稻黄矮病又叫黄叶病、暂黄病。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稻区。由水稻黄矮病毒(RYSV)引起,主要危害水稻,也可为害大黍及李氏禾等。

腐蹄病
腐蹄病也叫蹄间腐烂或趾间腐烂,秋季易发病,是羊、牛、猪、马都能够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羊腐蹄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是由坏死杆菌侵入羊蹄缝内,造成蹄质变软、烂伤流出脓性分泌物。其特征是局部 组织发炎、坏死。因为病常侵害蹄部,因而称 “腐蹄病”。

红蜘蛛
红蜘蛛,又名棉红蜘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学名叶螨,我国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危害110多种植物。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

毒蛾
毒蛾别称桑斑褐毒蛾、纹白毒蛾、桑毒蛾、黄尾毒蛾、桑毛虫等,寄主常以桑、苹果、梨、桃、山楂、杏、李、枣、柿、栗、海棠、樱桃、柳等,为鳞翅目毒蛾科昆虫,发生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在华北地区主要危害月季、玫瑰、蔷薇、苹果、西府海棠等花灌木。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

蛴螬
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危害多种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大白菜叶腐病
大白菜叶腐病又称小白菜叶腐烂病,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初呈水烫状湿腐病斑,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在湿润条件下病部呈灰绿色,干燥时变为灰白色。连续阴雨时,病害蔓延很快,整个叶片甚至全株叶片腐烂,仅残留主脉和较完整的叶柄。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根粉蚧
在盆栽花卉如木槿、仙人掌、蒲葵、茉莉、天竹葵等植物的根部常出现外被蜡绵状物,体覆白色蜡粉的小虫危害。这是根粉蚧活体,可造成盆花长势衰弱,叶色萎黄,甚至整株植物枯死。

裂头蚴寄生虫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蚤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水葫芦
水葫芦学名为凤眼莲。水葫芦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在生长适宜区,常由于过度繁殖,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

猪流感
猪流感一般指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通常爆发于猪之间,传染性很高但通常不会引发死亡。

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别称二点叶螨、叶锈螨、棉红蜘蛛、普通叶螨等,为叶螨科叶螨属节肢动物,寄主植物为蔬菜、大豆、花生、玉米、高粱、苹果、梨、桃、杏、李、樱桃、葡萄、棉、豆等多种作物和近百种杂草,凭借风力、流水、昆虫、鸟兽、人畜、各种农具和花卉苗木携带传播。

水稻负泥虫
水稻负泥虫为鞘翅目负泥虫科昆虫,主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成虫、幼虫沿叶脉取食叶肉,在叶尖部分则食穿表皮,大发生年受害严重的禾苗全部变白,或造成禾苗生长黄弱,抽穗不齐,稻谷减产,除危害水稻外,受害作物还有粟、黍、小麦、大麦、玉米

白囊蓑蛾
白囊蓑蛾为鳞翅目蓑蛾科昆虫,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寄主除柑橘外,还有苹果、龙眼、荔枝、枇杷、杧果、核桃、椰子、梨、梅、柿、枣、栗、茶树、油茶、茶、大豆、油桐、扁柏、女贞、桉树、樟树、枫杨、乌桕、木麻黄、松、柏、杨、柳、榆、竹等。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