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单英开创江西种植藏红花先河 贫困农民走上致富路
【摘要】
张单英试种藏红花成功。
“我是农民的孩子,也是一名农村党员,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要让家乡的土地长出金子来,带领村民致富……”余江县杨溪乡江背村妇女主任张单英指着道路两旁绿油油的稻田,自信满满地说。这1000多亩稻田都是她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正在田间施肥的村民也是她就近请来的。
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位身材娇小的女人,其实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可估量。
时刻想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
张单英是土生土长的余江县杨溪乡江背人。经过十年打拼,白手起家的她在福建晋江市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异乡的成功并没有留住张单英的心,回乡创业,成了张单英坚定的选择。她拿出近20年的全部积蓄,注册成立了余江县兴昌家禽养殖场、余江县兴昌水稻种植家庭农场。
因为穷过,过上了好日子的张单英从来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也时刻想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2011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张单英被村民推选为杨溪乡江背村妇女主任。面对村民的信任,她为自己定下目标:不仅要当好村干部,还要在创业富民上有所作为。
2013年,她带领村民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与杨溪、潢溪、坞桥三个村的456户农民签订了1225亩土地、500亩荒山的流转承租合同,解决了15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增收1500余元,并且带动周边乡亲走上致富路。
她开创江西种植藏红花先河
2014年,张单英开创了江西种植藏红花的先河,利用农闲期的土地,种植藏红花20亩,仅此一项便获利20余万元。藏红花试种成功后,面对纷纷前来求教种植技术的乡亲们,她总是毫不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他们,提供种苗,并让技术员指导他们栽种,还把技术要点编印成册,免费发放给乡亲们,同时采取吸纳贫困户入股、务工就业等形式,带动30户贫困户致富增收。
“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张单英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闯劲,成为远近闻名的女能人。下一步,她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集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观光绿色农庄,项目运营后又将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就业。
党员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致富
致富不忘桑梓。张单英多次为家乡修路捐款,仅去年就捐资11万余元修建村道。看到农闲时农村妇女整天围着麻将转,她组织成立“巾帼舞蹈队”,自掏腰包买来音响等设备器材,又从县里请来舞蹈老师授课,丰富了农村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今,她又化身“爱心妈妈”,创办了余江县富昌儿童快乐家园,为周边49名贫困儿童筑起“新巢”,免费提供食宿、学习和游玩的场所。
“只有村民们富裕了,我心里才踏实,也不枉当初全村人民对我的信任,村党支部对我的培养。”这是张单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有了像张单英这样的党员的示范引领,如今的江背村民风淳朴、村风和谐、村民幸福。
花椒让昭通鲁甸光明村脱贫致富
王龙敏 33年带领猕猴桃果农走上致富路
一眼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园绿藤延展,串串花蕾含苞待放。果农们在园子里打芽、施肥,一派忙碌的景象。
养殖山鸡 舞动脱贫致富梦
邢俊成 盐碱滩上种出致富瓜
中国扶贫第一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沈华平
洛桑小院种出致富大文章
山东菏泽 小辣椒成就致富大产业
重庆丰都 夫妻种植蔬菜毛收入三十万元
“我们村海拔七八百米高,气温比沿江400米以下低,所以现在还在移栽菜秧。”4月23日,丰都县双路镇楠木村一组农妇彭秀娟对笔者说。
蛇司令胡昌汉的致富经
湘东鸡司令面对失败不服输
巴中农民工返乡创业成鸡大王致富不忘乡亲
“咯咯咯、咯咯咯……””循着这声音,日前,记者走进巴中市恩阳区明阳镇凤梁村4社的生态养鸡场,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掩映着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白色瓦房,房子四周、树林下,一大群一大群的鸡,有的在追逐嬉闹,有的在悠闲觅食。
冷水鱼养殖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马兴辉 山鸡养殖奔富路
马兴辉所在的三河坝乡水草坝村是该乡最偏远的村之一,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群众收入门路单一,出外打工一直是这里青壮劳力的首选。马兴辉就是其中的一个。但其他人还在终年奔波在异地他乡挣体力钱的时候,马兴辉却回来了,回家办起了养殖场。短短一年时间,就让沿河七个村的人刮目相看,翘起了大拇指。
水果大王韦信成 一颗青梅闯出致富路
艾丽娟 哀牢山中的茶娘
让小毛驴驮起致富大产业
流水养鱼 流金淌银致富忙
三月的大别山乍寒乍暖,刚一波雨水过去,天气开始放晴,气温逐渐回升。凉亭河边的诚宜众佳家庭农场,一小拨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被水池里五颜六色的金鱼吸引着,发出连连赞叹声。大别山区空气清新,光照通透。在阳光的照耀下万条金鱼红如火、黑如墨、白如玉,人群的惊呼声时而惊动安静的鱼群,不时有鱼儿窜出水面,引起微波涟涟。
张号杰 身残志坚的致富人
李奎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紫阳富硒茶,芽叶嫩壮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长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美、回甘。就像紫阳民歌里唱的:“三月三,上茶山,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富硒茶资源,使茶产业成为紫阳县农民经济来源的依靠。
石棉枇杷 老树开新花 致富全靠它
枇杷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宋代宋祁曾赋诗曰:“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独长叹。”由此可见,当时产自四川境内的枇杷已获得人们的喜爱。上个世纪后期,随着植物专家和研究人员的不断考证,基本确定了贡嘎山东南大渡河流域中段石棉一带是普通枇杷的起源中心。目前,石棉境内已发现的野生枇杷共计16000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150余株,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楠桠河两岸海拔780—1700米的区域范围内。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