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让昭通鲁甸光明村脱贫致富
【摘要】
群众采摘花椒
青花椒系列产品
光明村青花椒
在昭通鲁甸,有个地处半山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光明村,为了让村民脱贫致富,村支书谭德军真是操碎了心。“有段时间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琢磨办法,终于想出路子,最适合贫瘠土地的农作物就是花椒了,而且成本投入低、见效快。”
记者了解到,谭德军说干就干,开始挨家挨户动员,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
“到底管不管用啊?这么几棵花椒也能赚钱?”
村民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他们觉得花椒不能当饭吃,都不愿意种。
于是谭德军让光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组织群众到四川、重庆等地考察学习,并一家一户做工作。“主要是我先带头种,有了赚钱的示范效应。到2016年,光明村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村民仅种植花椒收入就达到了人均6300余元。”谭德军说。
据介绍,2014年,以光明村花椒为代表的鲁甸青花椒还荣获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性证明商标”授权。
2015年8月,鲁甸发生6.5级地震,谭德军带领群众抢险救援、恢复重建,民房、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在产业重建上,村里投入200万元资金,完成花椒提质增效10000亩。建立了鲁甸县大学生村官农产品电商直销店,并通过各种农产品推介会、博览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了“鲁甸青花椒”的影响力。”谭德军说。
同时,他又带领群众发展“花椒树下养土鸡”。目前,光明村养殖1000羽以上椒林鸡的农户达51户,全村年出栏80000羽以上。椒农仅养殖椒林鸡,每亩可增收5000元以上。
鲁甸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习总书记在2015年在视察鲁甸地震灾区时还称赞“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 。
王龙敏 33年带领猕猴桃果农走上致富路
一眼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园绿藤延展,串串花蕾含苞待放。果农们在园子里打芽、施肥,一派忙碌的景象。
养殖山鸡 舞动脱贫致富梦
邢俊成 盐碱滩上种出致富瓜
中国扶贫第一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沈华平
洛桑小院种出致富大文章
山东菏泽 小辣椒成就致富大产业
重庆丰都 夫妻种植蔬菜毛收入三十万元
“我们村海拔七八百米高,气温比沿江400米以下低,所以现在还在移栽菜秧。”4月23日,丰都县双路镇楠木村一组农妇彭秀娟对笔者说。
蛇司令胡昌汉的致富经
湘东鸡司令面对失败不服输
巴中农民工返乡创业成鸡大王致富不忘乡亲
“咯咯咯、咯咯咯……””循着这声音,日前,记者走进巴中市恩阳区明阳镇凤梁村4社的生态养鸡场,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掩映着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白色瓦房,房子四周、树林下,一大群一大群的鸡,有的在追逐嬉闹,有的在悠闲觅食。
冷水鱼养殖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马兴辉 山鸡养殖奔富路
马兴辉所在的三河坝乡水草坝村是该乡最偏远的村之一,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群众收入门路单一,出外打工一直是这里青壮劳力的首选。马兴辉就是其中的一个。但其他人还在终年奔波在异地他乡挣体力钱的时候,马兴辉却回来了,回家办起了养殖场。短短一年时间,就让沿河七个村的人刮目相看,翘起了大拇指。
水果大王韦信成 一颗青梅闯出致富路
艾丽娟 哀牢山中的茶娘
让小毛驴驮起致富大产业
流水养鱼 流金淌银致富忙
三月的大别山乍寒乍暖,刚一波雨水过去,天气开始放晴,气温逐渐回升。凉亭河边的诚宜众佳家庭农场,一小拨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被水池里五颜六色的金鱼吸引着,发出连连赞叹声。大别山区空气清新,光照通透。在阳光的照耀下万条金鱼红如火、黑如墨、白如玉,人群的惊呼声时而惊动安静的鱼群,不时有鱼儿窜出水面,引起微波涟涟。
张号杰 身残志坚的致富人
李奎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紫阳富硒茶,芽叶嫩壮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长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美、回甘。就像紫阳民歌里唱的:“三月三,上茶山,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富硒茶资源,使茶产业成为紫阳县农民经济来源的依靠。
石棉枇杷 老树开新花 致富全靠它
枇杷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宋代宋祁曾赋诗曰:“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独长叹。”由此可见,当时产自四川境内的枇杷已获得人们的喜爱。上个世纪后期,随着植物专家和研究人员的不断考证,基本确定了贡嘎山东南大渡河流域中段石棉一带是普通枇杷的起源中心。目前,石棉境内已发现的野生枇杷共计16000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150余株,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楠桠河两岸海拔780—1700米的区域范围内。
小田并大田 农民说了算
一户多块地,不仅成为农户的烦恼事,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否能把一家一户的零散地块合并成一整块地,实现联耕联种?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各地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近日,记者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调研了解到,通过探索农户“一户一田”改革,当地以二轮延包为基础进行了调整,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实现了节约土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多种效应。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