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敏 33年带领猕猴桃果农走上致富路
【摘要】一眼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园绿藤延展,串串花蕾含苞待放。果农们在园子里打芽、施肥,一派忙碌的景象。
西峡县丁河镇的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已达2.5万余亩,预计今年产量可突破万吨,产值超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万亩猕猴桃生态示范区还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市仅此一家。
丁河镇猕猴桃产业的兴起,与一个人33年的努力分不开。这个人叫王龙敏。
带头试种猕猴桃
“约莫4月底就能开花了,要尽早做好疏花疏果及人工授粉准备。”4月12日,在简村的一块猕猴桃园内,王龙敏一边察看果树长势,一边叮嘱几位村民。
王龙敏是丁河镇瓦房村人。1984年,他被群众选为瓦房村党支部书记。在修路、架电、建校的同时,考虑怎样为群众选择致富门路。秋天,他到山上转悠,恰好撞见了一片野生猕猴桃树,“当时,那树上全是绿叶,下面结着密密麻麻的果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王龙敏说。
于是,他开始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并向猕猴桃专家朱鸿云虚心学习猕猴桃的生长习性、管理方法、技术流程和实践要点。次年,他带领乡亲们在山上一下子种植400亩猕猴桃。3年后,这些猕猴桃结出了串串果子,他们一下子卖了十多万元。在当时真是一个天文数字!
自此,瓦房村在西峡县率先种起了猕猴桃。1991年,王龙敏从一位老农那里听到了一件稀奇事:前一年扔在家里沙堆上的野生猕猴桃果子,到了春天,竟然有破口出芽的迹象。这个“稀奇事”让王龙敏有了灵感:野生猕猴桃也许可以用种子育苗。
1991年,王龙敏转正为乡干部。这一年,他在那里用野生猕猴桃果子首次成功育出了猕猴桃苗子,“当时,这一亩苗子卖了7000块钱”。
猕猴桃园“主心骨”
猕猴桃人工育苗成功后,适逢西峡县委、县政府沿312国道打造猕猴桃长廊。时任丁河镇副镇长的王龙敏看准了发展猕猴桃的优势,决心引导群众连片种植。然而,乡亲们并不热乎。
王龙敏把第一个攻坚地点放在简村。“咱村从你开始,我给你打包票。”村民李光杰还清楚地记得,王龙敏劝他种猕猴桃的情景。
“当时麦子已经种到地里了,老王来了,说是要种猕猴桃。”李光杰回忆,王龙敏给他算了一笔账:种麦也就混个肚子圆,一年忙下来也就几千块钱;要是种上二三亩猕猴桃,过个三五年每年就有五六万元收入,是种庄稼收入的十几倍。
李光杰把家里的两亩地都种上了猕猴桃,刚挂果就卖了1.2万元,这让简村的群众沸腾了,最终村里400亩河滩地全被种上了猕猴桃。经过这几年发展,简村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2200亩,今年有70%进入了盛果期。依托猕猴桃,去年,简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帽子,村民无不称赞王龙敏的贡献。有了简村的试点,时值2012年春,联想控股华夏联诚果业有限公司想在丁河集中连片发展猕猴桃,他们找到了王龙敏。经过4个多月苦口婆心地工作,终于在邪地村一次性为华夏联诚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猕猴桃,为丁河猕猴桃产业向企业运作、大户流转奠定了基础,更为西峡土地流转开辟了先河。
目前,丁河镇已建成两个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全镇29个行政村中有24个村是猕猴桃种植专业村,全镇60%以上的农户种植猕猴桃,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猕猴桃产业。
群众满意是标准
“让群众满意了,信你了,事都好干!”王龙敏说。
简村、凤山、北峪、瓦房等村,无论是种植基地的农户、猕猴桃合作社的社员还是外地来的客商,提起王龙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丁河猕猴桃园的‘主心骨’……”
王龙敏首先找到县桃办,通过他们搭桥,丁河镇引进了这些优质品种,在凤山、茶峪、木寨、简村4个村连片规模发展1000多亩。公司与农户签订销售协议,实行订单作业,这些猕猴桃的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外地的猕猴桃种植大户花大价钱请王龙敏去做技术指导,却被他一一谢绝。他说:“一个人要干成一个事,我的事就是做好丁河镇的猕猴桃。”王龙敏当过村党支部书记、乡民政所长、副镇长、副科级干部等职。在副科持任上近20年,如今即将退休,但他无怨无悔,仍奔波在田间地头,一直为丁河的3万名果农忙碌着。
去年,在王龙敏主持下,丁河镇在北部山区完成野生猕猴桃改造2000余亩。王龙敏说,“野生猕猴桃将是猕猴桃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养殖山鸡 舞动脱贫致富梦
邢俊成 盐碱滩上种出致富瓜
中国扶贫第一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沈华平
洛桑小院种出致富大文章
山东菏泽 小辣椒成就致富大产业
重庆丰都 夫妻种植蔬菜毛收入三十万元
“我们村海拔七八百米高,气温比沿江400米以下低,所以现在还在移栽菜秧。”4月23日,丰都县双路镇楠木村一组农妇彭秀娟对笔者说。
蛇司令胡昌汉的致富经
湘东鸡司令面对失败不服输
巴中农民工返乡创业成鸡大王致富不忘乡亲
“咯咯咯、咯咯咯……””循着这声音,日前,记者走进巴中市恩阳区明阳镇凤梁村4社的生态养鸡场,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掩映着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白色瓦房,房子四周、树林下,一大群一大群的鸡,有的在追逐嬉闹,有的在悠闲觅食。
冷水鱼养殖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马兴辉 山鸡养殖奔富路
马兴辉所在的三河坝乡水草坝村是该乡最偏远的村之一,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群众收入门路单一,出外打工一直是这里青壮劳力的首选。马兴辉就是其中的一个。但其他人还在终年奔波在异地他乡挣体力钱的时候,马兴辉却回来了,回家办起了养殖场。短短一年时间,就让沿河七个村的人刮目相看,翘起了大拇指。
水果大王韦信成 一颗青梅闯出致富路
艾丽娟 哀牢山中的茶娘
让小毛驴驮起致富大产业
流水养鱼 流金淌银致富忙
三月的大别山乍寒乍暖,刚一波雨水过去,天气开始放晴,气温逐渐回升。凉亭河边的诚宜众佳家庭农场,一小拨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被水池里五颜六色的金鱼吸引着,发出连连赞叹声。大别山区空气清新,光照通透。在阳光的照耀下万条金鱼红如火、黑如墨、白如玉,人群的惊呼声时而惊动安静的鱼群,不时有鱼儿窜出水面,引起微波涟涟。
张号杰 身残志坚的致富人
李奎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紫阳富硒茶,芽叶嫩壮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长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美、回甘。就像紫阳民歌里唱的:“三月三,上茶山,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富硒茶资源,使茶产业成为紫阳县农民经济来源的依靠。
石棉枇杷 老树开新花 致富全靠它
枇杷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宋代宋祁曾赋诗曰:“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独长叹。”由此可见,当时产自四川境内的枇杷已获得人们的喜爱。上个世纪后期,随着植物专家和研究人员的不断考证,基本确定了贡嘎山东南大渡河流域中段石棉一带是普通枇杷的起源中心。目前,石棉境内已发现的野生枇杷共计16000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150余株,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楠桠河两岸海拔780—1700米的区域范围内。
小田并大田 农民说了算
一户多块地,不仅成为农户的烦恼事,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否能把一家一户的零散地块合并成一整块地,实现联耕联种?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各地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近日,记者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调研了解到,通过探索农户“一户一田”改革,当地以二轮延包为基础进行了调整,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实现了节约土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多种效应。
沈萍发展生猪养殖年入百万
在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有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有致富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创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养殖的致富路上越走越远,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她多次被评为杨木镇三八红旗手和科技致富女能手,并在2007年当选清河区人大代表,她就是养猪能手沈萍。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