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草
【摘要】断肠草是多种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的别称,通常是指马钱(子)科钩吻属的钩吻。在中国,称为“断肠草”的植物有9科、13属、16种之多。云南白药于2014年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最新规定修改了药品说明书,正式宣布其配方中含有草乌(头)成分。

断肠草是多种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的别称,通常是指马钱(子)科钩吻属的钩吻。在中国,称为“断肠草”的植物有9科、13属、16种之多。云南白药于2014年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最新规定修改了药品说明书,正式宣布其配方中含有草乌(头)成分。
断肠草
断肠草并非专指一种药,比如卫矛目卫矛科的雷公藤在中医临床上其别名也叫断肠草,但是它与钩吻没有任何的联系,在植物分类上不是同一科属。雷公藤原植物属于卫矛科,其毒性是比较大的,如误服雷公藤嫩芽、叶、茎等也都会中毒。其表现也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还会导致对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直接损伤。此外,人们所熟知的中药,毛茛目毛茛科的乌头、锦葵目瑞香科的狼毒、金虎尾目大戟科的大戟等,在古代都因其具有明显的毒性而有“断肠草”的名称,其原植物或生药材若不加以严格的科学炮制,而直接内服的话,也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生命危险。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杀虫止痒。外用治皮肤湿疹,体癣,脚癣,跌打损伤,骨折,关节痛,痔疮,疔疮,麻风。还可杀蛆虫、孑孓。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禁止内服。
【备注】由于药品含多种极毒的钩吻碱,误食能致命。中毒后引起晕眩,咽、腹剧痛,口吐白沫,瞳孔散大,下颚脱落,肌肉无力,心脏及呼吸衰竭而死亡。
中毒症状
一般情况下,误服钩吻后,10分钟内就会表现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半个小时后就开始出现腹痛,抽筋、眩晕、言语含糊不清、呼吸衰竭、昏迷等症状。
解毒方法
1、鸭毛蘸花生油拭咽喉催吐,吐后再灌服花生油1小杯。
2、新鲜鸭血或鹅血1大碗灌服。
3、鸭蛋3个,取蛋清调花生油灌服。
4、鲜马尾松树梢8条(去叶),韭菜(全草)1把,铺地蜈蚣(马鹿角)0.5~1两。共捣烂,冲水半碗,取滤液服。
5、蕹菜根、茎(去叶)1斤,捣烂绞汁内服。
6、鲜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
7、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红糖灌服。
据文献记载,当年神农尝百草,就是因为误尝断肠草而死。断肠草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喜欢生长在向阳的地方。
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就应及时就诊,如果时间紧迫,可以先给误服钩吻者灌一些鹅血、鸭血、羊血,这在临床上已经证明有一定的疗效。对于钩吻中毒的治疗还没有什么特效疗法,只有一些常规的洗胃、导泻、利尿、活性炭吸附毒物等方法。误食断肠草可能会导致肠子粘连,腹痛不止,至于断肠草断肠的说法毕竟还是传说。[2]
物种研究
中医药博物馆神农草堂2009年6月在广州揭开面纱,据传能杀人于无形的断肠草也出现在人们面前。神农草堂有关人员称,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尝的正是这种植物。而另有专家指出,在传统的中医药里,人服用以后马上有反应的毒性很大的草药都被叫做断肠草。
神农草堂展出的这株断肠草枝很光滑,叶子为对生的卵状长圆叶,开小黄花,花冠有些像漏斗的形状,花的内面分布着断肠草淡红色的斑点。
文献记载
当年神农尝百草,就是因为误尝断肠草而死。其实,此断肠草又名钩吻,还称胡蔓藤、大茶药、山砒霜、烂肠草等。它全身有毒,尤其根、叶毒性最大。
人常常将钩吻误认为金银花而误食。其实,金银花黄白相间,而且花比钩吻花要长得多。“如果在这些地方看到类似的植物就一定要注意了,以防误食,因为误食钩吻而中毒的案例已经不在少数。”
神农草堂的有关人士称,这株断肠草是花了三个多月才在山上被找寻到。
杨过用它解了情花(白曼陀罗)毒,专家称断肠草确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神雕侠侣》中,杨过因为中了情花毒而痛不欲生,幸亏情花园边的断肠草救了他。先不说小说中描写的断肠草是否是钩吻,就看他以毒攻毒就已经够神了。
赵敏说,能让人中毒的钩吻也有着医药价值。很早以前,断肠草就已经被人们认识并应用。“钩吻”毒素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抗炎症、镇痛等方面。赵敏说,“钩吻”的成分用于治疗顽癣、疮肿毒、疥癣都一定疗效。
历史记载
神农氏从小就聪明过人,经常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一些难题。相传神农有着一副透明的肚肠,能清楚地看见自己吃到腹中的东西,当他看到百姓因疾病而无药医治的时候,他的心里非常着急。为了寻找能解除群众疾病苦痛的药材,他常年奔走在山林原野间,遍尝百草,哪怕中毒也在所不惜。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说法也因此而广为流传,那一天神农看到一些翠绿的叶子而且有淡淡的飘香,于是摘下一片服下。可是意想不到的是,这片叶子通过他的腹内竟然将胃肠搽洗得特别清爽,于是神农就将这种叶子常常带在身边以便解毒之用。
自那以后只要毒草在腹中作怪,神农就立即吞些这种叶子,神农尝试了很多有毒的植物,都能化险为夷。直到有一次,神农在一个向阳的地方发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这种藤上开着淡黄色的小花,于是神农就摘了片叶子放进嘴里咽下。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毒性很快发作,出现了一些不适之感。神农刚要吞下那种解毒的叶子,却看见自己的肠子已经断成一截一截的了,不多久,这位尝近无数草药的神农,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这种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断肠草。
本草纲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断肠草”人误食其叶者死。李时珍所说的“断肠草”就是“钩吻”。“钩吻”毒素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和加强催眠的作用。“钩吻”的药用价值已在我国许多领域广泛应用。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断肠草并非专指某一种药。在古代,人们往往把服用以后能对人体产生胃肠道强烈毒副反应的草药都叫做断肠草。据有资料可以查到的“断肠草”,至少是10个以上中药材或植物的名称。比如,在中医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雷公藤,其别名也叫断肠草,但是它与钩吻没有任何的联系,在植物分类上不是同一科属。此外,人们所熟知的中药,毛茛科的乌头、瑞香科的狼毒、大戟科的大戟等,在古代都因其具有明显的毒性而有“断肠草”的名称。
提取物
“断肠草”在很多武打小说中是剧毒药,但是在中医治疗中,“断肠草”这类“钩吻”植物是重要的镇痛药。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张敬杨在第十二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盟会议上报告了有关中药钩吻镇痛尤其是癌症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成果,获得大会优秀展示奖。这一研究成果是在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指导下完成。
“钩吻”可有效减轻癌症等病患所带来的疼痛。张敬杨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钩吻”又有“断肠草”、“大茶药”等别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钩吻素甲是其中重要成分。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有将钩吻提取物,主要含有钩吻素甲和钩吻素子,用于治疗癌症疼痛有效的临床报道,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张敬杨采用大鼠骨癌疼痛模型,历时三年深入研究了钩吻素甲对癌症疼痛的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钩吻素甲对骨癌疼痛具有强效的镇痛作用,且与吗啡不同,长期给予钩吻素甲不产生耐受。这一结果有力支持了钩吻素甲在临床上治疗癌症疼痛的有效性,为开发钩吻治疗疼痛提供了临床前研究基础。张敬杨进一步证明钩吻素甲的镇痛作用是通过激动脊髓神经细胞上α3甘氨酸受体产生的。α3甘氨酸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下行抑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疼痛的一个重要靶点。
药品事件
云南白药近期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最新规定修改了药品说明书,正式宣布其配方中含有草乌成分。此前云南白药在香港被检出含有乌头类生物碱被禁售。云南白药之前并未公开其药品成分。
云南白药修改说明书源于国家食药监局的最新规定。2013年11月,国家食药总局发布的《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规定,产品中含有毒性药材的中药饮片企业,必须在说明书中写明毒性成分并添加警示语。生产企业最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提出修订说明书的补充申请报备案,并在备案后6个月内对已出厂的说明书予以更换。根据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包括砒霜、水银、生川乌、生草乌、雄黄在内的28种毒性中药品种需要特别注明。
云南白药董秘吴伟称云南白药中所含的草乌(制)为炮制后的乌头属类药材,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其毒性成分可基本消除,在安全范围内。

苏子叶
苏子叶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常1米余;茎绿色或紫色,方柱形,有4钝棱,被长柔毛。叶对生,草质.阔卵形或近圆形.长7~13厘米,宽4 5~10厘米,顶端短尖或骤尖,基部阔楔尖至圆,边缘有撕裂状粗锯齿,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紫绿色,被疏柔毛,下面被伏贴柔毛

蕨麻
蕨麻是蔷薇科委陵菜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蕨麻亦称人参果。含有维生素及镁、锌、钾、钙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和营养价值,它有着健胃补脾、生津止渴、益气补血的功能,故藏医称其为卓老沙僧,常以其入药。六七月间开花时的全草,还可用来收敛止血,止咳利痰,亦作滋补。

白芍药
白芍药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驰名中外,其根并入药,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栽植,白芍药是中国七夕节的代表花卉,代表爱情,是花相。正如花的颜色,纯白无暇,象征着爱情无比的美好

连翘花
连翘花全世界约有11种,中国有6种,分布于欧洲至日本,有些源自朝鲜和日本,源自于欧洲南部的只有一种。其名字forsythia是为了纪念苏格兰的植物学家William Forsyth而命名。

连翘
连翘为落叶灌木,香港俗称一串金,是木犀科连翘属植物。连翘早春先叶开花,花开香气淡艳,满枝金黄,艳丽可爱,是早春优良观花灌木,株高约3米,枝干丛生,小枝黄色,拱形下垂,中空。叶对生,单叶或3小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缘具齿。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为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细长,分枝,白花。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光滑无毛,从基部发出多分枝。花期春季。种子棕黄色,细小,且3个棱角。其成药味苦、淡,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尤善治疗各种类型炎症。

半枝莲
半枝莲别称半支莲、松叶牡丹、龙须牡丹、金丝杜鹃、洋马齿苋、太阳花、午时花,是马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半支莲株高可达55厘米,丛生密集,花繁艳丽,花期又长,是装饰草地、坡地和路边的优良配花,亦宜花坛边缘和花境栽植,盆栽小巧玲珑

薏苡
薏苡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以去除外壳和种皮的种仁入药。主产湖南、河北、江苏、福建等省。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功能。用于脾虚泄泻水肿脚气、白带、湿、关节疼痛、肠痈、肺痿等症。

人参
参别名:黄参、棒槌、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

黄芪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细辛
细辛又名: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等,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4cm;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1 5cm,棕黄色。花期4~5月。

藤三七
藤三七又称川七,藤子三七,小年药,土三七,藤七,马德拉藤,洋落葵。为落葵科落葵薯属的植物。分布在南美热带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福建、浙江、四川、广东、江苏、北京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藤三七为多年生宿根稍带木质的缠绕藤本,光滑无毛。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别名虫草,冬虫草,中华虫草, 是由肉座菌目蛇形虫草科蛇形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身躯僵化。并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

金银花
金银花学名忍冬,“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金银花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药材金银花为金银花科金银花属植物金银花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高15-20厘米,块根长纺锤形,白色,稍带灰黄。茎直立,单生,被2列短毛。茎下部叶常1-2对,叶片倒披针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呈长柄状,上部叶2-3对,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6厘米。

板蓝根
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中国各地均产。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草大青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祈白芷),库而白芷(川白芷)及杭白芷(香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

天麻
天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黄精
黄精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笔管菜、爪子参、老虎姜、鸡爪参。为黄精属植物,根茎横走,圆柱状,结节膨大。叶轮生,无柄,根状茎为常用中药“黄精”。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可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三种。

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云南铁皮。属微子目,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圆柱形,长9-35厘米,粗2-4毫米,萼片和花瓣黄绿色,近相似,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 8cm,宽4~5mm,花期3~6月。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