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花
【摘要】连翘花全世界约有11种,中国有6种,分布于欧洲至日本,有些源自朝鲜和日本,源自于欧洲南部的只有一种。其名字forsythia是为了纪念苏格兰的植物学家William Forsyth而命名。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干丛生,直立;枝开展,拱形下垂;小枝黄褐色,稍四棱,皮孔多而明显,髓中空。单叶少数叶片3裂或裂成3小叶状,对生,卵形、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10cm,无毛,端尖锐,基圆形至宽楔形,缘有粗锯齿。花先叶开放,通常单生,稀3朵腋生;花萼裂片4,矩圆形;花冠黄色,裂片4,倒卵状椭圆形;雄蕊2;雌蕊长于或短于雄蕊。蒴果卵圆形,表面散生疣点。3~4月叶前开花。
连翘花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6~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 条明显的纵沟。顶端税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 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光、耐寒,长江以南露地可越冬。喜生于阳坡地,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贫瘠,怕涝,最适合于深厚肥沃的钙质土壤。
分布情况
作为草药的中国的品种大多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在拼音中“翘”读第二声。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韩国首都首尔市花。
栽培技术
可扦插、播种、分株繁殖。扦插于2月~3月进行。播种右在秋季10月采种后,经湿沙层积于翌年2月~3月条播。苗木移栽于落叶期间选向阳而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栽植;每年花后剪除枯枝、弱枝叶及过密、过老枝条,同时注意根际施肥。
主要价值
连翘早春先叶开花,满枝金黄,艳丽可爱,是早春优良观花灌木。适宜于宅旁、亭阶、墙隅、篱下与路边配置,也宜于溪边、池畔、岩石、假山下栽种。因根系发达,可作花蓠或护堤树栽植。茎、叶、果实、根均可入药。
功能主治
味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连翘药用部分主要是果实。它的果壳,即“羚翘解毒丸”中的“翘”。含有连翘酚、香豆精、齐墩果酸、皂甙、维生素P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排脓等功效。主治温热、疮疡、瘰疬、丹毒、班疹、流感,用果实10—15克水煎服,或加入方剂中。常用于风热感冒。
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
《名医别录》:去白虫。
《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
《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
王好古:治耳聋浑浑。

连翘
连翘为落叶灌木,香港俗称一串金,是木犀科连翘属植物。连翘早春先叶开花,花开香气淡艳,满枝金黄,艳丽可爱,是早春优良观花灌木,株高约3米,枝干丛生,小枝黄色,拱形下垂,中空。叶对生,单叶或3小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缘具齿。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为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细长,分枝,白花。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光滑无毛,从基部发出多分枝。花期春季。种子棕黄色,细小,且3个棱角。其成药味苦、淡,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尤善治疗各种类型炎症。

半枝莲
半枝莲别称半支莲、松叶牡丹、龙须牡丹、金丝杜鹃、洋马齿苋、太阳花、午时花,是马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半支莲株高可达55厘米,丛生密集,花繁艳丽,花期又长,是装饰草地、坡地和路边的优良配花,亦宜花坛边缘和花境栽植,盆栽小巧玲珑

薏苡
薏苡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以去除外壳和种皮的种仁入药。主产湖南、河北、江苏、福建等省。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功能。用于脾虚泄泻水肿脚气、白带、湿、关节疼痛、肠痈、肺痿等症。

人参
参别名:黄参、棒槌、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

黄芪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细辛
细辛又名: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等,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4cm;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1 5cm,棕黄色。花期4~5月。

藤三七
藤三七又称川七,藤子三七,小年药,土三七,藤七,马德拉藤,洋落葵。为落葵科落葵薯属的植物。分布在南美热带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福建、浙江、四川、广东、江苏、北京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藤三七为多年生宿根稍带木质的缠绕藤本,光滑无毛。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别名虫草,冬虫草,中华虫草, 是由肉座菌目蛇形虫草科蛇形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身躯僵化。并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

金银花
金银花学名忍冬,“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金银花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药材金银花为金银花科金银花属植物金银花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高15-20厘米,块根长纺锤形,白色,稍带灰黄。茎直立,单生,被2列短毛。茎下部叶常1-2对,叶片倒披针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呈长柄状,上部叶2-3对,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6厘米。

板蓝根
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中国各地均产。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草大青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祈白芷),库而白芷(川白芷)及杭白芷(香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

天麻
天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黄精
黄精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笔管菜、爪子参、老虎姜、鸡爪参。为黄精属植物,根茎横走,圆柱状,结节膨大。叶轮生,无柄,根状茎为常用中药“黄精”。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可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三种。

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云南铁皮。属微子目,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圆柱形,长9-35厘米,粗2-4毫米,萼片和花瓣黄绿色,近相似,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 8cm,宽4~5mm,花期3~6月。

当归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土当归,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

三七
三七为伞形目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肉质根圆柱形,掌状复叶,伞形花序顶生,花黄绿色;萼杯状。又名:参三七、田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

药用植物
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药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药的,如:益母草、夏枯草等。

肉苁蓉
肉苁蓉属列当科濒危种,别名大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从梭梭寄主中吸取养分及水份。是一项较有前景的产业。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