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番茄属遗传资源 栽培特色番茄品种
【摘要】日前,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牵头多家单位,历时7年攻关的《超级泛基因组研究揭示野生和栽培番茄物种基因组和结构变异多样性》科研成果,在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遗传》上发表。这是新疆农科院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遗传》上发表论文,也是新疆科研单位的首次。
日前,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牵头多家单位,历时7年攻关的《超级泛基因组研究揭示野生和栽培番茄物种基因组和结构变异多样性》科研成果,在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遗传》上发表。这是新疆农科院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遗传》上发表论文,也是新疆科研单位的首次。
新疆既不是番茄的发源地,也不具备多样化的野生番茄种质资源,却因这项研究成果一夜之间引起全球番茄育种乃至生命科学领域专家的集体关注。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将为新疆番茄生物育种研究带来什么?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新疆成为番茄遗传资源富集区
“全世界一共研究出13个番茄种的基因组,我们现在掌握11个。”新疆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余庆辉说。
据介绍,该研究利用第三代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全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测序技术对11个番茄种进行基因测序组装,组装出11个染色体水平高质量基因组,打开了番茄属遗传资源领域研究的宝库,使新疆从种植大区一跃成为世界番茄遗传资源富集区。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番茄生产国,品种对番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借助多元化的育种技术,育种专家对野生番茄持续进行改良,培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栽培番茄品种,使番茄的抗病性、产量、固形物含量等特性显著放大,满足了产业发展需求。
“有时产量提升了,却失去了风味,很难有兼顾各方需求的完美品种。”新疆农科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副研究员李宁说,很多人反映现在的番茄没有过去好吃了,其实就是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产量等特性,人为导致丢失了风味特性的一种结果。
生物育种技术正是有望解决育种环节特性难以兼顾问题的钥匙。李宁说,育种专家如果能找到关系番茄风味特性的基因片段,将这些基因片段整合进选育的番茄品种基因中,就有可能找回番茄“失去的味道”。
要做到这一点,对基因的掌控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研究清楚一个物种到底有多少基因,有哪些规律可循;另一方面要展开针对性状特征的研究,搞清每一个基因关系着哪些性状特征。
“我们所做的工作重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基础中的基础。”余庆辉说,自2018年研究工作启动以来,这个团队收集了8个野生番茄种、1个番茄近源野生种和2个栽培番茄代表性品种,构建了番茄属泛基因组,解析了番茄属基因组特征,重构了番茄属系统发生关系,为下一步基因的分型研究提供了平台。
“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宝库。”余庆辉说,研究找到了上千个包含番茄遗传密码的基因。其中,在野生番茄资源中克隆到一个能显著增加分枝数且果实数量增加67.1%的新基因,对今后加工番茄品种创新具有重大价值,然而这仍是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基础研究是整个学科体系的源头和根基。番茄超级泛基因组研究的成果有望有效解决目前番茄种间遗传多样性丧失、改良过程存在严重遗传瓶颈这一世界难题,将为这一研究领域构筑牢固地基,未来或将有更加雄伟的科研“大厦”拔地而起,成果价值将难以估量。
彰显中国科研人员使命担当
余庆辉介绍,新疆农科院番茄超级泛基因组的研究数据将逐步公开,让世界范围内更多科研人员分享基础研究成果,让后续研究能够造福全人类。
在余庆辉团队开启番茄超级泛基因组研究之前,全球实现知识产权共享的番茄基因组只有2个,供育种专家选择的遗传资源十分有限。部分跨国大型种业公司也在开展相关研究,但研究成果直接为企业后续育种环节服务,成为具备知识产权的技术壁垒,引进这些研究成果必然价格昂贵、受制于人。
“科研没有捷径。”余庆辉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发展的边界已不再明显,绕过基础研究搞应用领域研究,轻则科研成果“地基”不稳,重则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地处国内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但新疆农科院研究团队决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从基础研究做起来提高番茄育种水平。
“等着用成果的人远远多于潜心研究的人。”余庆辉说,基础研究周期链条长,转化风险高,相关成果等不来要不来,必须靠自己。
要实现一项国际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不会是一路坦途。即便做好充足的应对,在科研路上仍会遇见很多拦路虎。基础设施欠账多,缺少必要设备,基因组装技术不成熟……在国内同行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团队解决了一个个现实的困难。
“关关难过关关过。”余庆辉说。幸运的是,近年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关键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等领域,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坚定了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的信心,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最终造就了惊艳世界的研究成果。
“基因数据共享全世界,这是我们中国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余庆辉说。
吸引国际人才来疆开展研究
超级泛基因组研究成果在为各国科学家提供研究支撑的同时,必然会引起育种及相关行业的激烈竞争。新疆农科院的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共享,绝不意味着拱手让出先发优势。
“按照惯例,我们会用未来2—3年的时间逐步共享基因组数据。”余庆辉说,这是留给中国科研人员宝贵的窗口期。他和团队成员来不及过多庆祝,就已投入到后续的科研工作中。
目前,番茄超级泛基因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数据,在应用领域还有大量的价值有待挖掘。简单地说,在已知番茄具备哪些基因的基础上,要抓紧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并运用于育种环节,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新品种,实现从科技成果向产业发展成果的转化。
余庆辉说,要利用好这个窗口期,不仅要长期做好品种选育工作,还需要吸引更多人才,开发研究番茄基因功能,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会对现有团队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
一个好现象是,得益于长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新疆农科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完成了一次筑巢引凤,吸引全球科研工作者来到新疆开展课题研究。
最近,在德国完成两轮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刘昭军博士来到新疆农科院,很快将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植物营养和根系生物学相关研究。
“这里开展科研的养分充足,我有十足的信心做好科研工作。”刘昭军说,丰富的基础研究成果是吸引他来新疆的主要原因,相信一定能通过未来的研究工作,在新疆农科院这片科研沃土上结出宝贵的科研成果。
吸引国际人才来疆,刘昭军并非个例。这两年,加工番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已收到来自澳大利亚、印度等多国科研人员投来的简历,组建一支国际化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国际前沿领域研究已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余庆辉说,2023年,新疆农科院将积极探索院企融合、院院合作等发展模式,构建科研单位与企业、科研单位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格局。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新疆农科院科研平台影响力与吸引力,为建设农业强区贡献科技力量。
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水培蔬菜种植 先后试种成功200多个蔬菜品种
走进村庄西侧河北高绿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智慧生态园智能玻璃温室和智能阳光生产大棚,一排排架子上叶菜鲜嫩水灵。更让人感觉新鲜的是,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和9个标准化智能阳光生产大棚,蔬菜生产不用土,浇菜用的还是纯净水。
以虫治虫的豇豆绿色种植科技 至少可以多收获6次
走进林明星管理的豇豆大棚,虽已进入种植收尾期,但豆秧上仍挂满了青绿的豇豆,豆身细长、表面光滑。“整个种植期,我们没使用过一次化学农药。相较于传统种植的豇豆,我们至少可以多收获6次,商品豆的数量明显提升,次级豆数量减少50%以上,平均收购价每斤也高出1元。”林明星说。
无土栽培技术实现蔬菜种植高产省力棚内四季如春 助力产值产量双丰收
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蔬菜种植高产、省力不受气候影响,给蔬菜生产插上智慧化翅膀。
政府免费搭建高效温棚种植辣椒 一跃成为富农的大产业
近日,沐浴着春日暖阳,走进具有全省“菜篮子”基地之称的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引胜沟,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映衬下,河湟特有的田园风光愈加迷人。
食用菌种植大棚内 朵朵菌宝宝正等待着破壳而出
春寒料峭,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食用菌种植大棚内,气温舒爽,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食用菌棒,现代化喷洒设备时刻监测空气湿度,朵朵“菌宝宝”正等待着破“壳”而出,工人忙着分拣、搬运,给“菌宝宝”们“安家”……
金奖哲优果蔬专业合作社引入新品种 番茄种植带来新增收
近年来,上海哲优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产能下了很大的功夫。往年,番茄的种植时间都在10月下旬,但负责人担心冬季的恶劣天气会导致番茄苗冻坏,便在原先保暖方案上把种植时间改成12月,到来年3、4月份就可以上市。
上新引进蔬菜水果新品种 培育新时代的种植能手和科技农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农时不等人。乘着春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漷县镇军屯村科技小院负责人张秀海带着专家团队,走进军屯村开展春耕春种的相关技术指导。
小菌菇种植撑开致富伞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春雨绵绵,滋养万物。近日,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多俄村食用菌示范基地里,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套袋制作菌棒、消毒接种菌种、整齐码放菌棒,观察菌菇生长情况、监测大棚温度、采摘筛选菌菇等各项工作,一派忙碌的景象。
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 大棚温室亩产超千斤迎来丰收季
羊肚菌是世界十大名贵菌种之一,口感鲜嫩清甜,营养价值高,煲汤、清炒、红烧、蒸制均有独特风味,颇受市民喜爱。不过羊肚菌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要引种到干旱寒冷的北方来,难度不小。
做强蔬菜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
永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好省、市决策部署,打破限制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大力发展现代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数字蘑菇上餐桌 食用菌生产过程已实现智能化控制
春分时节,记者在省内两家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看到,依靠数字赋能,种蘑菇就像在工厂里生产零部件一样,产出的“数字蘑菇”,源源不断发往市场,走上市民的餐桌。
种植有机蔬菜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
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孟伟伟到深圳一家有机蔬菜公司从事种植管理工作。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有机蔬菜市场发展前景好,还能带动群众致富,于是选择回乡创业。
持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永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好省、市决策部署,打破限制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大力发展现代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油菜产业专家团提出油菜减灾保丰收措施
3月中旬,河南南部油菜已进入初花期,部分品种进入盛花期,中北部油菜也进入蕾薹期。近期的雨雪降温天气是否对油菜生长造成影响?中国农科院油菜产业专家团在李培武院士带领下在河南田间现场调研研判认为,这次雨雪和降温天气对油菜生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也有有利的因素,只要及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就可以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力保丰产丰收。

洋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 洋姜的作用有哪些
内容提要: 洋姜的外形非常类似于生姜,但是却不是生姜,很多人难以正确区分洋姜和生姜,那么,洋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洋姜的具体作用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莴苣如何施肥产量高
内容提要: 莴苣是一耐寒的蔬菜,经济性状为肉质茎。莴苣如何施肥产量高?莴苣在有机质丰富、疏松通气的土壤上根系发展快,有利水分、养分的吸收。莴苣所吸收的养分中,氮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任何时期缺氮都会抑制莴苣叶片的分化,使叶数减少,影响同化作用,使食用部分收获量减少,特别是生长初期,缺氮影响为严重。幼苗期缺磷,不但叶数少,而且植株矮小,产量降低。缺钾对叶片的分化影响较小,但会影响莴苣长粗,所以对于莴苣等绿叶蔬菜,仍然需要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

小麦套种洋姜的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
内容提要: 现在春季小麦生长的季节,现在为了可以一季多收,专家也都大力推广套种技术,现在火爆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麦套种洋姜的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一、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茼蒿几月份种植 种植方法 种植技术
内容提要: 茼蒿这个菜大家肯定不陌生,很多地区也称其为蓬蒿、蒿菜、菊花菜等等。茼蒿因为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有典籍记载了,那时候作为宫廷菜肴,都是达官显贵们享用,所以也被称为皇帝菜。那么,茼蒿种植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种植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茼蒿种植时间

莴苣为什么会裂茎 莴苣裂茎的预防措施
内容提要: 莴苣的适应性较强,可在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莴苣栽培过程中,如管理不当,在肉质茎膨大后期很容易出现裂茎现象,裂开部分呈黄褐色,易腐烂,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那么莴苣为什么会裂茎呢?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莴苣裂茎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秋季茼蒿该如何栽培 茼蒿的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容提要: 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具有调胃健脾、降压补脑等效用。它属于半耐寒性蔬菜,对光照要求不严,一般以较弱光照为好。那么,秋季茼蒿该如何栽培?秋季茼蒿的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秋季茼蒿的栽培方法品种选择
点击阅读更多种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