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讯网>聚焦三农网>正文内容 籽粒机:背后是一个数百亿的产业链!

籽粒机 背后是一个数百亿的产业链!

【摘要】玉米机市场的好日子就这样延续了10年,从2005年到2015年。我承认,业界用了10年时间,把一款果穗型收获机从样品发展到量产,并以此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玉米种植生产模式。直到2016年,玉米机出现断崖式下跌,业界才不得不重新思考当初的命题,玉米收获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专题:玉米 籽粒 果穗

品种培育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每个品种的筛选,来自上万个杂交组合,而且要经过实验试种进行比较。就拿洰丰1518来说,育成是2010年,2016年通过审定,中间经过了7年,后期还需要几年的推广试种。

现在,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粒收品种大面积推广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标准答案是不远了,我的判断是2-3年。

大市场

到此为止,观点基本形成了。一旦籽粒机走向前台,就不是玉米收获方式的改变,而是玉米种植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和接轨。其背后将是一条数百亿的产业链,必然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甚至有可能成为拉动农机市场新的增长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玉米调减后种植面积大约为5.32亿亩。假设适宜机收的面积按60%计算,为3.19亿亩。目前,我国粒收水平基本是空白,即使是最高的东北地区也不足1%,籽粒机的保有量大部分都集中在该地区,尤其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垦区一代,加上进口估计我估计3000台左右,即使全部开足马力,也仅仅能满足本地区大面积推广后部分收获需求。因为不了解其使用价值,这部分存量暂且忽略不计。

市场需求有多大呢?以谷王CF50(4YZL-5CZ1)籽粒机为例,5行收获,配套160马力国Ⅲ动力。按一天收获80亩,作业季按30天计算,实现玉米籽粒机收3.19亿亩,大约需要132917台,粗略估计有537.67亿元的产值。如果全国粒收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大约需要2216台,如每年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就需要11080台。当然,这里忽略了机型大小因素。按此计算,如籽粒机收发展到的穗收63%的水平,在不考虑更新换代、技术进步和国际市场等因素,至少可以有12.6年的黄金发展周期。

有人说,籽粒机是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这观点我不大同意。粒收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从零开始的再次启程,粒收引导的是先进的玉米生产模式。从穗收到粒收,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未来一定是国际化的竞争,将影响企业产品研发的方向。我查了约翰迪尔全部产品系列,在其W、C、S、R四个系列的谷物联合收割机中,C系列的四个机型包括S660,只是动力大小的区别,全部是可以换装玉米割台的籽粒机;而R230本身是专业籽粒机,但可兼收大豆等杂粮。就是说,世界巨头的产品研发,本来走的就是多功能的技术路线。

那么,国内籽粒机的技术储备怎样了呢?据农业部鉴定总站2015年的一份资料,全国具有脱粒功能的玉米机,即籽粒机共有34个型号,从4行到8行,生产企业有,福田雷沃、中联重机、勇猛机械、九方泰禾、洛阳中收、山东润源、山东时风、浙江柳林、吉林东风、常发佳联、约翰迪尔佳木斯、新乡花溪等12个企业。但是,由于缺乏作业考验,产品可靠性还有待完善。实际上,这些年各厂家的试验机型屡见媒体,但很难找到具体参数配置,说明没有完全定型,我直觉是大多数仍处于样机状态。

籽粒机的产业链条还有烘干机,由于篇幅关系不再赘述,请继续关注我关于烘干机的文章。(农机直通车·农机之家 党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