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种类图片大全
【摘要】猫科动物分为猎豹亚科、猫亚科、豹亚科3个亚科,共有15属38种,多数善攀缘及跳跃,大多喜独居,肉食,常以伏击方式捕杀其他温血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美洲的寒带到热带地区,常见的有猫、狮子、老虎、豹子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猫科动物种类图片大全吧!
狞猫属
狞猫属仅1种,即狞猫,包括7个亚种,体长60~95厘米。栖息于干燥的旷野,也有在山区、树丛和沙漠活动的踪迹。白天躺在洞穴中,半夜外出觅食,主食鸟类、小兽。跳跃能力极强,能捕捉降落或起飞时的鸟类。以小家族形式在一起,有一定的领地,并用尿液标记领地的范围。2岁性成熟,寿命约17年。因毛皮而被猎杀,数量减少,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亚洲西南和印度西北部地区。
猞猁属
猞猁属有4种,即加拿大猞猁、猞猁、西班牙猞猁、短尾猫,体型中等,体粗壮,尾短,耳尖具毛簇。加拿大猞猁分布于北美北部,体形较小,毛深且色淡,以灰色和红棕色为主,偶有灰蓝色变种,斑点较浅。猞猁分布于欧亚大陆,有8个亚种,体长90~130厘米,体重18~32千克,为该属体型最大者。西班牙猞猁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体形较小,体色较浅,斑点较深。短尾猫分布于北美大部分地区,有11个亚种,体长72~98厘米。猞猁属多栖息于较寒冷的森林灌丛地带,独居,无固定巢穴,善攀爬和游泳,夜行性,耐饥性强,捕食各种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珍贵毛皮兽。
云豹属
云豹属仅2种,即云豹和马来云豹。云豹有3个亚种,头体长61~106厘米,尾长55~9厘米,体重16~23千克,为豹亚科最小者,身体两侧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故名,瞳孔长方形,犬齿锋利,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其长度比例在猫科动物为最。马来云豹曾经是云豹的亚种之一,2006年升级为独立物种,夜间活动,善爬树,从树上跃下捕食猴、鸟、鼠、野兔、小鹿等小哺乳动物,偶偷吃鸡、鸭等家禽。
豹属
豹属均为大型猫科,有狮子、美洲豹、花豹、虎4种。狮分布于非洲热带草原,雄性体长达260厘米,体重200~300千克,颈部有鬃毛,是唯一雌雄两态和群居的猫科动物。美洲豹分布于北美西南部和南美洲,体长150~230厘米,尾长60~9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39~160千克,为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独居,夜行性,区别于豹的特点是是毛皮的环纹圈中有黑斑点。豹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岛,有20余亚种,体长100~150厘米,体重50~100千克。虎分布于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有8个亚种,其中3亚种已灭绝,体长140~350厘米,为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
纹猫属
纹猫属仅1种,即石纹猫。头体长45~62厘米,尾长36~55厘米,体重2.4~3.7千克。栖于海拔1500~2900米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多在树上及河边陡壁上活动,可在树枝间迅速跑动、捕食,独居,多以啮齿类、鸟类、鸟卵、蜥蜴、蛙类和昆虫(特别是马蜂类)等为食。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
雪豹属
雪豹属仅1种,即雪豹。全身灰白色,具黑色斑纹,尾粗大,具环纹。头体长100~130厘米,尾长80~100厘米,体重约35~55千克。栖息于海拔2000~6000米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缘,为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有固定洞穴,夜行性,多晨昏活动,独居。以伏击式捕食山羊、岩羊、斑羚等各种高山动物,偶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寿命一般10年左右,分布于中亚高原,中国青藏高原及帕米尔高原地区为主要分布区。
五头蛇是真的吗
俗话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什么怪事怪物都有可能发生,在人类流传的传说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神秘“怪兽”,但人们对于它们的真实性一直不置可否,直到有人有幸亲眼目睹过它们的真容之后其存在才开始变得真实起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五头蛇是不是真的吧!
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意思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意思吧!
人造猪肉是什么东西
人造猪肉是荷兰研究人员培育出“人造浸水猪肉”,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品尝过这种人造肉,但研究人员相信这种人工肉将在5年内上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进这种人工肉的肌肉组织,以期让肉的口味能符合大众口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造猪肉是什么东西吧!
人造猪耳朵怎么鉴别
猪耳很有营养且口感非常好,很多人用猪耳朵当下酒菜,尤其是当凉菜吃的“卤猪耳”,但现在一些不法商贩使用化学原料制作出一些假猪耳朵,在市场上充当新鲜的好猪耳,这让消费者非常苦恼,其实辨别人造猪耳不是很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造猪耳朵怎么鉴别吧!
耗牛的种类图片大全
牦牛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别称猪声牛、西藏牛、马尾牛等,能适应高寒气候,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对人类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及经济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耗牛的种类图片大全吧!
牧羊犬种类图片大全
“牧羊犬”是人们赋予专职放牧类犬的一个总称,不是一个单独品种,家族庞大,包括苏格兰牧羊犬、喜乐蒂牧羊犬、边境牧羊犬等,随历史的发展逐步受到各国皇室的喜爱,以至于上流阶层和普通民众都逐渐把它当成玩赏犬饲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牧羊犬种类图片大全吧!
巨猪是怎么灭绝的
古生物中的巨猪并不是泛指“巨大的猪”,特指一类生活在古近纪的动物,生活在古近纪大约距今6500万年,长相并不是巨大的猪,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体型发展到野牛这么大,故有“巨猪”之称,在渐新世时繁荣一时便在中新世绝灭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巨猪是怎么灭绝的吧!
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
1500年前的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是一种神奇的运输工具,在战争中出奇制胜、威名远扬,然而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古书上仅有的文字记载,其真相至今悬而未决,现在许多的木牛流马爱好者都在试图还原历史中的木牛和流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木牛流马是不是真的存在吧!
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
庖丁解牛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故事讲述了一个叫丁的厨师解剖了全牛过程,用以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吧!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大全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全身布满鳞片,且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前肢带,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大全吧!
海牛的种类图片大全
海牛为海牛科海牛属海洋哺乳动物,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生活于大西洋温暖水域,通常在浅海及河口,仅少数种类栖息在河流中,行动迟缓,仅1科1属3种,即美洲海牛、亚马逊海牛和非洲海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海牛的种类图片大全吧!
扮猪吃老虎是什么意思
世上有两种人,一是扮虎吃猪,一是扮猪吃虎,扮虎吃猪的其本身才能和地位太不相称,所以装成威武的样子,显示自己的威风吓唬下属,而扮猪吃虎的则相反,本身是老虎样的英雄人物,为求达到一种企图,故意诈呆扮傻使人家上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扮猪吃老虎是什么意思吧!
曾子杀猪的故事和启示
《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曾子杀猪的故事和启示吧!
九牛一毛是什么意思
九牛一毛出自于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九牛一毛是什么意思吧!
海蛇的种类图片大全
海蛇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共有13属38种,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海蛇的种类图片大全吧!
蓝蛇的种类图片大全
蓝蛇一般指蓝化的绿树蟒、森王蛇和蓝长腺珊瑚蛇,前两者皆无毒,后者毒性强烈,其中绿树蟒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保护物种,禁止进出境,而森王蛇的生存数目很少,被列为濒危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蓝蛇的种类图片大全吧!
打蛇打七寸是指哪里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全身布满鳞片,通常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让它感到不安,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手执一根木棍,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常常听说打蛇打七寸的说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打蛇打七寸是指哪里吧!
农夫和蛇的故事和寓意
《农夫和蛇》出自《伊索寓言》,相传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农夫和蛇的故事和寓意吧!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么意思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劝世名言,各地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但劝人知足常乐和某种意义上守本分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蕴含的哲理教育启迪了历史一代又一代人,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意识的正确引导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么意思吧!
鳐鱼的种类图片大全
鳐鱼属于软骨鱼纲鳐形目和鲼形鱼目多种扁体软骨鱼的统称,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包括2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我国产6科8属28种,各地俗称不一,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厘米,大鳐可长达8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鳐鱼的种类图片大全吧!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