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吃上绿色营养餐 变粪污为肥料种养循环开启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摘要】5月的辽北黑土地上,机械轰鸣忙生产,从空中俯瞰,一台台农机就像点缀在五线谱上的音符,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足马力,奏响春播进行曲。
5月的辽北黑土地上,机械轰鸣忙生产,从空中俯瞰,一台台农机就像点缀在五线谱上的音符,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足马力,奏响春播进行曲。
农田吃上“营养餐”,村民有了丰产增收的“定心丸”。
“为黑土地‘加油’,让我们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在使用了有机肥的试验田里,掺混肥使用量可以降低至每亩地50公斤以内,而且玉米秸秆壮实挺拔、籽粒饱满。”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介绍,合作社在老城镇各村设立了50个点位堆沤畜禽粪便,此举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解决群众的难心事儿。
这样的变化在辽北大地随处可见。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铁岭市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变粪污为肥料,推动化肥减量,让黑土地更肥、乡村更美,助力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污染源”变“资源”
土地“吃”上“绿色营养餐”
昌图县大兴镇边家村的大地里,农户冯国才正和前来帮忙的几户村民挥锹扬粪,不一会儿,黝黑的脸上便泛起红润。冯国才介绍,家里养了30多头牛、20多头猪,一年产生粪污70、80吨,正好家里种着80多亩地,这些粪就堆在地头,春播前上到地里,“今年上这块儿,明年再上那片儿,这地用粪肥一养,也不板了,踩上去像踩在海绵上。”
边家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国介绍,按照镇里的工作思路,村里广泛动员群众、让农民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力量,发动村民以户为单位将粪污还田,共建美丽乡村。
在昌图县,与大兴镇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模式不同,亮中桥镇大力推行养殖散户粪污集中堆沤、统一利用模式。2022年9月,昌图县盛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挑起变废为肥的大梁,建起1000平方米、防雨淋防渗漏防外溢的标准“三防”堆肥场,政府部门给予工程造价一半的补贴。
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介绍,合作社2021年起大规模实行粪肥还田,2021年-2022年,每亩地化肥用量从120斤减少到80斤,玉米亩产增加50公斤左右,一减一增间,亩均增收150元左右。这回有了堆肥场,合作社适时出动铲车、钩机,上门收集养殖散户堆沤的粪肥,拉回来统一发酵,来年春天集中还田,形成综合利用闭环。“通过‘过腹还田’,土壤有机质增加、微生物增加、地力提高,板结现象得到改善、通透性更好。”
同样是粪污还田,西丰县通过半年时间的深入调研和总结,归纳出“七步工作法”,即“村规约束、排查分类、干部包户、建立台账、院内暂存、分散堆放、长效监管”,探索出一条畜禽粪污治理新路子。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同比增长5%,切实改善了村屯居住环境和畜牧业发展环境。
铁岭市通过就地就近推进粪肥还田,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动化肥减量增效,构建起养殖场户、种植户紧密衔接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让原来人人嗤鼻的“污染源”变成了广受欢迎的“营养源”,让越来越多的黑土地吃上了“绿色营养餐”。
加快中国农村零碳转型与绿色发展 引领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建设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主办的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经验交流会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举办。活动旨在加快中国农村零碳转型与绿色发展,引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建设,促进中国国家自主减排目标(NDCs)实现,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减缓、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做贡献。
140个优势特色产业 集群内农民人均平均收入提高4000多元
今年以来,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资质量抽检力度,确保春耕农资需求
立春过后,春耕备耕正当时。在山西运城,为做好春耕保障工作,农业部门加强对农资质量抽检力度,确保春耕农资需求。为做好春耕生产相关保障工作,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前往生产一线,抽查检测种子的品质,各农资市场也正在积极组织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商品的采购和调运,全力确保市场供应。

茶园主要杂草哪些 茶园中常见杂草及其特征
茶园主要杂草哪些呢?我国茶区辽阔,茶区气候温暖湿润,因而形成了茶园杂草分布种类多、面积广的自然条件。现将茶园中更常见的杂草及其特征、特性简介如下:1、马唐草

什么是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
航天育种即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未来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一下什么是航天育种,以及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等问题。一、什么是航天育种

北京 瞄准农业高精尖 生态农场火出圈
北京,这个拥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市场之广阔可想而知。强大的消费潜力让高质量农产品越来越吃香。生态农场,瞄准的正是农业里的高精尖、“白菜心”。这种既保护环境又提高农业价值的新模式,标示出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噬菌体疗法 精准打击土传病原菌 有望替代化学农药和抗生
利用噬菌体阻控病原细菌的手段被称为“噬菌体疗法”,这是一种有望替代抗生素的绿色生态技术。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单位针对不同的植物病害收集了大量的噬菌体资源,研究不同噬菌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不同噬菌体联合抑制土壤病原细菌。噬菌体,是专门“吃”细菌的一类病毒,它们广泛存在于海洋和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噬菌体通过侵染宿主细菌,可以调控细菌种群数量,驱动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

太空育种 天椒更骄 樟树港辣椒太空种子育种实验启动
红网时刻岳阳2月12日讯(记者 肖懿 胡峥 通讯员 蒋纪 彭柳)2月12日上午,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遨游太空六个月的163.1克樟树港辣椒太空种子在岳阳市湘阴县正式“落地”,经过浸种等工序后,将在“天椒”基地种下第一颗象征未来和希望的“天椒”种子。届时,湘阴还会建立“太空育种”研究室,计划培育出抗病性、抗逆性更强,维生素含量更高的种子,这一现代农业“芯片”的研究
气象科技助力 下好春耕春播先手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有数据显示,我国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春耕春播和春管工作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振林介绍,我国春季冷暖变化大、雨雪区域差异大,晚霜冻、春旱、渍涝、低温阴雨、倒春寒等气象灾害时常威胁春季农业生产。

上线京东智能云 用科技赋能莓好
合作社的草莓长势良好。
萝卜重要性状标记开发及优质耐抽薹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广西重大专项“萝卜重要性状标记开发及优质耐抽薹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课题2承担单位,2月14日,课题组主要成员在主持人广西农业科学院黎炎研究员带领下深入桂林市灌阳县水车镇,开展‘灌阳雪萝卜’选种工作。 项目组成员不畏寒冷,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及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深切交谈、仔细观察,了解‘灌阳雪萝卜’的种植历史、面积、生物学性状等。随后,项目组根据‘灌阳雪萝卜’

遇见田野里的春耕科技范
卫星平地机驾驶员在介绍电脑控制装置。

加紧生产建设 助力春耕备耕
2月16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一家化肥生产企业,工人驾驶叉车转运准备外销的化肥(无人机照片)。

大白菜怎么储存 冬季大白菜的储存方法
大白菜是冬天里经济又实惠、美味的蔬菜品种之一,在我国不少地区冬天还有贮藏大白菜的习惯,像一些家里种植的比较多的农友就会要先储存一部分,下面一起学习一篇冬季大白菜的储存方法。一、沟藏法

河北 春耕备耕忙
2月15日,唐山市丰润区高各庄村农民在麦田里开展备耕作业。人勤春来早,沃野备耕忙。早春时节,河北各地农民购买良种、化肥、农机,为春耕备播做好准备。河北日报通讯员朱大勇 梁志青摄

高架无土有机草莓 颗颗打上科技印记
高架无土种植;全自动智慧水肥一体化检测灌溉系统;独家发明专利的智能化物联网管理系统;手机上点点,就能实现大棚卷帘系统、通风系统的运行,实现全自动浇水和施肥;一部手机就能实现草莓种植过程全程跟踪、记录以及自动智能化管理……

蚕桑上云 农民增收
中国移动打造智慧桑蚕产业管理平台,对传统蚕桑养殖进行产业智能化升级。

田间地头启用黑科技 庄稼丰收有底气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处智能蔬菜育苗基地里,全自动播种机正快速运转,甜瓜种子准确地落在育秧盘中。工作人员将育秧盘整齐放置在智能温控棚里,做好集中育秧准备。目前,鼎城区正加大智慧农机推广力度,重点在耕、收、烘等作业环节实现智能化、高端化,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切实提高机械化种植效益。
药剂防病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蔬菜也一样。受环境、肥水、土壤、管理等因素影响,在蔬菜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遭受病虫害侵染。入春后,蔬菜生长速度加快,隐藏在土壤中且处于休眠状态的病原菌、虫卵等“蠢蠢欲动”,陆续开始为害植株。因此,菜农用药频率增加,为提高用药效果,提醒菜农避开以下用药“雷区”。“雷区”一:随意加大用药浓度

五月初上市 荔枝新品种仙桃荔来了
仙桃荔具有果实大、果肉厚、成熟早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