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
【摘要】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药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药的,如:益母草、夏枯草等。

部分入药的,如:人参、曼陀罗、射干、桔梗、满山红等。需提炼后入药的,如:金鸡纳霜等。
历史沿革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继传到中国。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中《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随着医药学和农业的发展,药用植物逐渐成为栽培植物。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已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等20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隋代太医署下设“主药”、“药园师”等职务,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已有《种植药法》、《种神芝》等药用植物栽培专书。到明代,《本草纲目》中载有栽培方法的药用植物已发展到 180余种。1949年后,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在成分的测定、分离和提取以及药理实验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多种药物专著,收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已栽培的有200多种。
公元前1600年埃及的《纸本草》及其后印度的《寿命吠陀经》中,均有植物药的记载。公元1815年后,德国学者出版了以植物药为主的著作《生药学》。日本本草学家岩崎常正的《本草图谱》(1828),搜集药用植物2000多种。20世纪50~8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苏联、法国、日本等在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引种栽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分析、组织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药物分类
在中国古代,《神农本草经》把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类外,又创造了按药物属性分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纲目》中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收药物分为16纲60类,并以生理生态条件为依据,将草类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类等。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医学上一般按药物性能和药理作用分类,中医学常按药物性能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补虚药等类别;现代医学常按药理作用分为镇静药、镇痛药、强心药、抗癌药等。药用植物学按植物系统分类,则可反映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利形态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常按药用部分分类,分为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便于药材特征的鉴别和掌握其栽培特点。
植物的化学成分较复杂,有些成分是植物所共有的,如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淀粉、糖类、色素等;有些成分仅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如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有机酸、鞣质等。
各类化学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特性,一般可由药材的外观、色、嗅、味等作为初步检查判断的手段之一。如药材样品折断后,断面不油点或挤压后有油迹者,多含油脂或挥发油;有粉层的多含淀粉、糖类;嗅之有特殊气味者,大多含有挥发油、香豆精、内酯;有甜奈者多含糖类;味若者大多含生物碱、甙类、苦味质;味酸者含有有机酸;味涩者多含有鞣质等等。
化学成分
药用植物所含有效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
1、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和医疗效果。如麻黄中含有治疗哮喘的麻黄碱、莨菪中含有解痉镇痛作用的莨菪碱等。
2、苷类:苷类又称配糖体,由糖和非糖物质结合而成。苷的共性在糖的部分,不同类型的苷元有不同的生理活性,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洋地黄叶中含有强心作用的强心苷,人参中含有补气、生津、安神作用的人参皂苷等。
3、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具有香气和挥发性的油状液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具有生理活性,在医疗上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止咳、平喘、发汗、解表、祛痰、驱风、镇痛、抗菌等。药用植物中挥发油含量较为丰富的有侧柏、厚朴、辛夷、樟树、肉桂吴茱萸、白芷、川芎、当归、薄荷等。
4、单宁鞣质:单宁鞣质为多元酚类的混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特别是在杨柳科、壳斗科、蓼科、蔷薇科、豆科、桃金娘科和茜草科植物中含量较多。药用植物盐肤木上所生的虫瘿药材称五倍子,含有五倍子鞣质,具收敛、止泻、止汗作用。
5、其他成分:如糖类、氨基酸、蛋白质、酶、有机酸、油脂、蜡、树脂、色素、无机物等,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其中很多是临床上的重要药物。
栽培特点
药用植物的栽培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气候和土壤是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条件。各种药用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同。如薄荷喜阳光充足,蓓蕾开花期天气晴朗,可提高含油量;槟榔、古柯、胡椒在高温多湿的地区才能开花结实;泽泻、菖莆要求低洼湿地才能生长;麻黄、甘草、芦荟的抗旱力强,多分布于干燥地区;麦冬和宁夏枸杞喜碱性土壤,厚朴和栀子喜酸性土壤;以根及地下茎入药的种类,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中种植等。因此,不少药用植物只能分布在一定的地区,如人参产于吉林,三七产于广西、云南等,这些产区的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用于临床疗效也好。在扩大生产进行引种驯化时,新引种地的环境条件与原产地差异不大易于获得成功;如差异大则须通过逐步驯化的方法。在中国各省区间引种及野生变家种成功的有地黄、红花、薏苡、天麻、桔梗、丹参等百余种;从国外引种成功的有颠茄、洋地黄、番红花、槟榔、金鸡纳树等数十种。药用植物的栽培特点主要表现在:
1、栽培季节性强。大多数种类的栽种期只有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川芎、黄连等栽种期只有几天到半个月。
2、田间管理要求精细。如人参、三七、黄连需搭荫棚调节阳光,忍冬、五味子等需整枝修剪。
3、须适时采收。如黄连需生长5~6年后采收、草麻黄生长8~9月后采收的有效成分含量高,红花开花时花冠由黄色变红色时采收的质量最佳。
此外,药用真菌类植物如银耳、茯苓、灵芝等,还要求特殊的培养方法和操作技术。
药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样,除种子繁殖外,还用分根、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进行营养繁殖,或用孢子繁殖。
发展趋势
药用植物在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进一步受到重视。植物化学分类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有利于寻找和扩大药用植物的新资源。在现有人工选种和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单倍体、多倍体、细胞杂交、辐射等育种方法将在培育新品种方面起更大作用。组织培养为药用植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可作为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
此外,药理筛选与植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的应用,将为研究不同药用植物类群在成分和疗效方面的差异,以及扩大范围寻找有效药物、探求药用植物内在质量和进行药用植物综合研究等开辟新的领域。

杜仲
杜仲又名胶木,为杜仲科植物。药用杜仲是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味甘,性温。归肝、肾、胃经。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 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巴戟天
巴戟天为双子叶植物茜草科植物,长3~13cm,宽1 5~5cm,前端短渐尖,基部钝形或圆形。巴戟天的干燥根,根呈扁圆柱形,略弯曲。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药用植物,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木蝴蝶
木蝴蝶常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溪边、山谷或灌木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苦、甘,凉。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喉痹,音哑,肝胃气痛。

延胡索
延胡索,又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等。是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球形,花瓣紫红色;蒴果圆柱形,两端渐狭。夏季开花。块茎为著名的常用中药,含20多种生物碱,用于行气止痛、活血散瘀、跌打损伤等。

半夏
半夏属天南星目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淡竹叶
淡竹叶为禾本科,淡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须根中部可膨大为纺缍形肉质块根,黄白色。叶披针形,圆锥花序;颖果椭圆形。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曼陀罗花
曼陀罗又叫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原产印度,花期5-9月,果期6-10月,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多野生在田间、沟旁、道边、河岸、山坡等地方,主要危害棉花、豆类、薯类、蔬菜等。

石菖蒲
石菖蒲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禾草状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具气味。叶全缘,排成二列,肉穗花序(佛焰花序),花梗绿色,佛焰苞叶状。根茎常作药用。生长于海拔20米至26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涧水石空隙中或山沟流水砾石间 (有时为挺水生长)。花果期2-6月。

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祈白芷),库而白芷(川白芷)及杭白芷(香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

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云南铁皮。属微子目,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圆柱形,长9-35厘米,粗2-4毫米,萼片和花瓣黄绿色,近相似,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 8cm,宽4~5mm,花期3~6月。

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高15-20厘米,块根长纺锤形,白色,稍带灰黄。茎直立,单生,被2列短毛。茎下部叶常1-2对,叶片倒披针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呈长柄状,上部叶2-3对,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6厘米。

威灵仙
威灵仙属于药用植物,药材基源来源较多,《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所载的威灵仙,为玄参科植物;《滇南本草》所载的威灵仙,系菊科植物,而当今使用的多为《中华本草》所载毛莨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

细辛
细辛又名: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等,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4cm;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1 5cm,棕黄色。花期4~5月。

板蓝根
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中国各地均产。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草大青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白芨
白芨,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肉苁蓉
肉苁蓉属列当科濒危种,别名大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从梭梭寄主中吸取养分及水份。是一项较有前景的产业。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人参
参别名:黄参、棒槌、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

穿心莲
穿心莲,又名春莲秋柳,一见喜,榄核莲、苦胆草、金香草、金耳钩、印度草,苦草等。一年生草本植物,长4~8厘米,宽1~2 5厘米。药用植物,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止痛作用。

千年太岁
千年太岁俗称肉灵芝,普遍认为是一种大型黏菌复合体,太岁中除了黏菌外还有多种真菌和细菌,其主要成分是胶质填充物。有些太岁中有一定含量的PQQ(吡咯喹啉醌),被认为有抗衰老作用。但由于目前对太岁的研究还比较少,其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都还有待于继续考证。

黄精
黄精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笔管菜、爪子参、老虎姜、鸡爪参。为黄精属植物,根茎横走,圆柱状,结节膨大。叶轮生,无柄,根状茎为常用中药“黄精”。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可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三种。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