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
【摘要】泥鳅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被称为“水中之参”,和其它鱼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我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吧!

泥鳅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被称为“水中之参”,和其它鱼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我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吧!
池塘条件
1、池塘分类:泥鳅池分苗种池和成鱼池两种,苗种池面积30~60平米,水深15~40厘米,成鱼池面积100~200平米,大的可达600~700平米,水深达30~40厘米。
2、池塘面积:泥鳅池塘面积以1亩左右为宜,长方形,不宜太大,水泥池面积100~150平米为宜,种苗池可小一些,30~50平米为佳,池深一般50~100厘米。
3、水源条件:泥鳅在无污染的江、河、湖、库、井水及自来水均可养殖,根据泥鳅的生态习性养殖用水溶解氧可在3.0毫克/升以上、ph在6.0~8.0、透明度15厘米左右。
4、池塘土质:泥鳅在黏质土中生长的身体黄色、脂肪较多、骨骼软嫩、味道鲜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乌黑、脂肪略少、骨骼较硬、味道也差。
5、防逃处理:泥鳅有钻洞本能逃跑能力强,如池塘有漏洞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在建造成鳅池时要重点做好防逃措施,同时也可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
放养准备
1、清整池塘:陈旧池塘一般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暴晒,这样有利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鳅苗入池前必须要清除底层淤泥,同时也要对池塘进行检查,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
2、清塘消毒:彻底清塘消毒以杜绝病源,放养前先将水排干,消除乌鳢、蛇等敌害。在投放苗种前15天,用二氧化氯3.75千克/公顷对水搅匀后全池泼洒以杀死细菌、寄生虫、敌害等。
3、注水施肥:苗种下塘前的3~5天施腐熟的人畜粪3.0~4.5吨/公顷作基肥,然后将池水加至30厘米深左右以培育天然适口饵料,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厘米后投放泥鳅苗种。
4、用水处理:在大规模池塘养殖泥鳅时常常会涉及循环用水,因此就必须对养殖用水进行科学的处理,根据目前养殖泥鳅的现状来看通过物理方法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是很好的。
养殖管理
1、苗种选购:泥鳅苗种来源就近从附件良种繁育场购买,挑选行动活泼、体质强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种苗放养,亩投放规格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左右。
2、种苗消毒:泥鳅苗种放养前用4~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目前普遍采用降温方法进行运输,故在放苗时加水进行缓冲处理。
3、水色调整:泥鳅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当池水的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就应追加有机肥,当池水的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应减少或停施追肥。
4、及时施肥:泥鳅池塘通常每隔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有机肥15千克左右,也可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千克尿素或2.5千克碳酸氢铵以保持池水呈黄绿色。
5、及时消毒:泥鳅池塘6~10月每隔2周用二氧化氯消毒1次,若发现水塘水质已富营养化,还可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适当施一些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以控制水质。
6、温度控制:泥鳅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8~28℃,当水温达30℃时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
7、日常管理:泥鳅养殖每天检查、打扫食台一次,观察摄食情况,每20天用2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每半个月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消毒食场一次,同时太防止缺氧。
8、适时起捕:泥鳅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平方米成鳅量可达500~800克,折合每亩可产350~45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病害防治
1、烂鳍病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每立方米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1克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2、赤鳍病
【症状】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
【防治】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
3、打印病
【症状】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
【防治】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4、车轮虫病
【症状】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
【防治】生石灰清塘,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5、寄生虫病
【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
【防治】每立方米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泥鳅苗价格及养殖方法
泥鳅是一种特殊的鳅类,为鳅科泥鳅属小型底层鱼类,在我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和其它的鱼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等都不同,营养价值非常高,素有“水中之参”之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苗价格及养殖方法吧!

养一亩泥鳅能挣多少钱
泥鳅为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营养价值非常高,称为“水中之参”,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其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养一亩泥鳅能挣多少钱吧!

泥鳅和黄鳝哪个好养殖
泥鳅为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物为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和黄鳝哪个好养殖吧!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生态养殖,主要有稻田、慈菇田、荸荠田、茭白田、藕田养殖等模式。这些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农作物也是很好的遮阳物,水田深度也符合泥鳅的生长。一般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0.2公斤鳅种,养殖半年后可收

泥鳅腐鳍病防治方法
腐鳍病是由短杆菌感染的细菌性鱼病,易在夏季流行,症状表现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骨,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防治方法①用0 3~0 5毫克 升聚维酮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鱼苗破膜3天后卵黄吸收完毕,便可以自由游动和摄食,此时可将移入鱼苗池内进行培育。泥鳅的放苗密度分别为:微流水池每平方米放养1200~1500尾,静水池每平方米放养750~1050尾,同池鱼苗规格要一致。培育期

泥鳅水霉病的防治方法
病原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真菌寄生鳅体表引起。该病易发生在泥鳅的孵化阶段,水温较低,受精卵最易发生此病。症状病鳅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

庭院泥鳅养殖技术
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怎么养泥鳅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养殖泥鳅,具有占地少、易养殖、收益高等优点,是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新门路。一般利用水面100平方米—200平方米,可年产泥鳅200公斤—400公斤,收入可达800元—2

台湾泥鳅的品种知多少
台湾泥鳅,原生种是台湾真鳅,属于大家所知道青鳅的一种,现在从事这种泥鳅养殖的业者比较少,主要作为出口日本,采合约定量式养殖 。现在各泥鳅QQ所说的台湾泥鳅品种,是台湾现今主要养殖的泥鳅品种,大部分集

莲藕田泥鳅养殖技术
池塘建设应该选择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5~8平方米

中华沙鳅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

房顶养殖泥鳅技术
一、鳅池建造建造鳅池的房顶,是加强型钢筋混凝楼板,顶部做防渗水处理。池壁为外二四墙,内十二墙,高度0 7米~1 0米。施工采用沙浆比例在1∶2 5以上,每4砖~6砖厚加8毫米铁丝为筋骨。在房顶四角设2道~3道竖向

泥鳅鳃霉病防治技术
泥鳅鳃霉病是由鳃霉菌寄生在泥鳅的鳃上引起的一种疾病。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5~10月份,尤以5~7月为甚,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发生此病,在几天后可引起病鳅大量死亡。症状病鳅失去食欲,呼

如何鉴定泥鳅苗质量的好坏
如何鉴定泥鳅苗质量的好坏呢?泥鳅苗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其实泥鳅苗质量的好坏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定:

泥鳅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采用此法时,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即喜在岸边的水草丛中产卵,相应地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2筐草木灰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水产经济动物,颇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泥鳅养殖业已逐渐兴起,但利用稻田养殖泥鳅的尚不多见。泥鳅稻田养殖技术稻田的选择应选择水源条件好、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

泥鳅的养殖方式
所选用的鳅苗无病无伤,经过2%的食盐水浸泡10分种,方可放养。池塘养殖饲养面积一般在100---150m2, 池塘铺一层松软淤泥,以20厘米为好,搭饵料台,水深保持在40---50厘米深,养殖池的注排水做好防逃设施,每平方

泥鳅打印病的防治技术
打印病是由嗜水产气单胞杆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易在7~9月份感染。症状表现泥鳅的后躯干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红斑,然后表皮腐烂,似打上印章。防治方法①用0 1~0 3毫克 升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1次;②用2%的石炭

泥鳅催产的基础知识
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繁殖期为4月至8月(部分较热的地区能繁殖到9月,产卵高峰期为5-6月份,北方地区繁殖期会有所推迟。养殖者若不好把握,可以以当地水温恒定在18℃以上的时间来确定当地泥鳅可开始繁殖的时间,

泥鳅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病原小瓜虫侵入泥鳅的皮肤或鳃组织后,引起组织增生和发炎,并产生大量的黏液,形成白色囊疱。症状肉眼观察,病鳅在皮肤、鳃、鳍上布有白点状孢囊,泥鳅反应迟钝,游于水面,不久即死。防治方法①病鳅用浓度为15
点击阅读更多养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