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沙鳅养殖技术
【摘要】中华沙鳅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
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
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中华沙鳅全长90~180毫米。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小,呈锥形;吻较长,侧扁,其长大于眼后头长之和;眼小,眼间距较窄,这也是中华沙鳅与同亚科宽体沙鳅的主要区别。
2、生活习性
中华沙鳅为营底层生活的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为敞水区底栖性小型鱼类。幼鱼主要食物对象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水蚯蚓等,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和江河中腐烂的尸体为主要食物。中华沙鳅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比较敏感。因此只要为中华沙鳅提供适合其食性的饵料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就能对其进行异地驯养。
3、生长及繁殖特点
长江中上游气候湿润,饵料资源丰富,水温适宜鱼类生长,但中华沙鳅属于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慢。中华沙鳅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为1年1次,繁殖高峰期在每年5~6月份。产漂流性卵,无粘性。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就能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同时缩短养殖周期。
中华沙鳅人工驯养技术
1、驯养条件
中华沙鳅驯养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在1.0~2.0米。放养前先将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干净,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千克/亩进行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必须对池壁彻底消毒。具体消毒方法是将生石灰化水满池泼洒,消毒后在太阳下曝晒3~5天,消毒完毕后才可注水,同时应检查驯养池的进水闸和排水闸,修补好损坏的闸板和拦鱼栅。驯养期间注意水质的变化,溶氧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毫克/升左右,亚硝酸盐为0.01毫克/升以下。通常用水库、溪河、湖泊等地表水为好,如用自来水、深井水,则须彻底曝气后方可使用。
2、收集与运输
中华沙鳅野生鱼收集后应立即运输。考虑到江河野生鱼和池塘养殖鱼承受能力的差别,且中华沙鳅体表粘液较丰富,受到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使鳃堵塞而死亡,所以在收集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反复操作。中华沙鳅有两根眼下刺,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运输时最好使用塑料桶,若运输时间在1小时内,运输途中可不换水;运输时间超过1小时,必须配备充氧装置或者中途换水。运输途中必须随时注意充氧情况,避免氧气管和氧气头脱落导致充氧不足,同时注意观察其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并及时处理。天气炎热、气温超过25℃时,应在水中添加冰袋,将水温控制在20℃以下,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成活率,降低应激反应,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好水温再放鱼,在操作过程中带水操作并注意轻拿轻放,避免鱼体受到机械损伤。
3、饲料与投喂
野生中华沙鳅下池后开始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饲料水蚯蚓为主。投喂做到“四定”:一是定时,即每天投喂2次,每天8∶30和17∶00各投喂1次;二是定质,投喂新鲜饵料,保持饲料新鲜成分相对稳定,营养均衡;三是定量,即饲料的日投喂量为中华沙鳅总体重的4%~8%,投喂应以傍晚的一次为主,占总投喂量的65%左右,具体的日投喂量要视水温、天气、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在20~25℃时泥鳅食欲特别旺盛,日投喂量约为总体重5%~8%,水温高于30℃时中华沙鳅食欲减退,此时应少投喂或不投喂;四要定点,驯养期间使用竹篾制作饵料台,进行固定地点投喂,使中华沙鳅养成定点吃食的习性,便于观察摄食情况和清扫残饵,以防水质恶化。
4、驯养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注意水质变化,根据水质状况、透明度及水位变化情况定期换水,加注新鲜江水。中华沙鳅应激反应极强,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惊扰。换水时也不要过急。每30天检查1次生长及鱼病情况。中华沙鳅不喜强光,可在池塘水面上放泡沫板或在池底靠池壁处斜放水泥板等遮蔽物,供其躲避。
房顶养殖泥鳅技术
一、鳅池建造建造鳅池的房顶,是加强型钢筋混凝楼板,顶部做防渗水处理。池壁为外二四墙,内十二墙,高度0 7米~1 0米。施工采用沙浆比例在1∶2 5以上,每4砖~6砖厚加8毫米铁丝为筋骨。在房顶四角设2道~3道竖向
泥鳅鳃霉病防治技术
泥鳅鳃霉病是由鳃霉菌寄生在泥鳅的鳃上引起的一种疾病。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5~10月份,尤以5~7月为甚,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发生此病,在几天后可引起病鳅大量死亡。症状病鳅失去食欲,呼
如何鉴定泥鳅苗质量的好坏
如何鉴定泥鳅苗质量的好坏呢?泥鳅苗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其实泥鳅苗质量的好坏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定:
泥鳅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采用此法时,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即喜在岸边的水草丛中产卵,相应地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2筐草木灰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水产经济动物,颇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泥鳅养殖业已逐渐兴起,但利用稻田养殖泥鳅的尚不多见。泥鳅稻田养殖技术稻田的选择应选择水源条件好、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
泥鳅的养殖方式
所选用的鳅苗无病无伤,经过2%的食盐水浸泡10分种,方可放养。池塘养殖饲养面积一般在100---150m2, 池塘铺一层松软淤泥,以20厘米为好,搭饵料台,水深保持在40---50厘米深,养殖池的注排水做好防逃设施,每平方
泥鳅打印病的防治技术
打印病是由嗜水产气单胞杆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易在7~9月份感染。症状表现泥鳅的后躯干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红斑,然后表皮腐烂,似打上印章。防治方法①用0 1~0 3毫克 升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1次;②用2%的石炭
泥鳅催产的基础知识
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繁殖期为4月至8月(部分较热的地区能繁殖到9月,产卵高峰期为5-6月份,北方地区繁殖期会有所推迟。养殖者若不好把握,可以以当地水温恒定在18℃以上的时间来确定当地泥鳅可开始繁殖的时间,
泥鳅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病原小瓜虫侵入泥鳅的皮肤或鳃组织后,引起组织增生和发炎,并产生大量的黏液,形成白色囊疱。症状肉眼观察,病鳅在皮肤、鳃、鳍上布有白点状孢囊,泥鳅反应迟钝,游于水面,不久即死。防治方法①病鳅用浓度为15
泥鳅的饲料及投喂技巧
泥鳅的饲料及投喂技巧告诉你泥鳅吃什么?喂食量是多少?投喂方法是什么?
冬季池塘养殖泥鳅的管理技术
冬季池塘养泥鳅技术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
台湾泥鳅为什么长得快
从事泥鳅养殖的朋友,所养殖的苗种来源大都是野生捕捞,所累积的经验也都是这种泥鳅苗种的片面资讯,对于泥鳅成长的速度,已经被这种框架束缚住了。可以进行讨论的角度也就停在哪个地方的泥鳅苗好,哪个地方的不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
农村房顶养殖泥鳅关键技术
一、泥鳅养殖池建造建造泥鳅养殖池的房顶,是加强型钢筋混凝楼板,顶部做防渗水处理。池壁为外二四墙,内十二墙,高度0 7米~1 0米。施工采用沙浆比例在1∶2 5以上,每4砖~6砖厚加8毫米铁丝为筋骨。在房顶四角设
泥鳅苗种的快速培育技术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一、场地选择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赤皮病、曲骨病、水霉病、寄生虫病、气泡病和敌害生物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病害的特征和防治方法。赤皮病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
泥鳅幼苗培育及管理技术
1、前期培育阶段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
四种泥鳅的暂养方法
夏秋两季泥鳅大量上市,价格偏低,这时收购一些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利用池塘设置网箱或建池,或用桶、盆等进行泥鳅暂养,到元旦、春节期间价格高时上市出售,每千克差价一般在5元左右,效益相当可观。暂养
水泥池养殖泥鳅常见误区
近年来泥鳅价格节节攀升,野生泥鳅量逐年减少,不少人养殖失败,现总结几个常见的养殖误区及解决办法。一、乱购苗种许多养殖户到外地高价购买所谓的进口的优质苗,因长时间暂养、长途运输死亡率可达70-90%,造成
泥鳅的亲本选择和培育技术
1、亲鱼来源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或生产单位自己培育经筛选具明显生长优势的个体,避免近亲繁殖。2、亲鱼要求泥鳅一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
点击阅读更多养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