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CEO申斌
【摘要】中国科技新闻网9月26日讯(赵芙瑶)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科技新闻网9月26日讯(赵芙瑶)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不少专注于“互联网+农业”的企业乘风而起,农业电商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好时机。和专注于TO C的传统农业电商不同,是一家农业B2B电商平台,在2022 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上,创始人兼 CEO 申斌发表了题为《数据智能重塑农村电商新基建》的演讲,讲述过去十年服务农业的实践,以及数字智能重塑农村电商新基建的过程。在申斌看来,目前农产品流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需要把产地和市场两端打通,降低流通成本。对于农业来说,发展2B市场可以为其带来更高价值。
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农产品交易和信息化服务。通过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促进农业产业链不断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B2B平台,它关注的不只是农产品的售卖,更重要的是推动当地农产品电商化、品牌化,让“互联网+农业”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那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抓住农业电商的新机遇?在农业金融领域,如何助力农户解决融资难题?数据智能为农业生产销售带来了哪些助力?在2022 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会后,CEO申斌接受了中国科技新闻网专访,讲述了一路发展的点滴。
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国科技新闻网:从前,互联网+成为了各行各业的转型趋势,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开始发展,您是否能具体举例说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助力?
申斌:目前农业数字化的发展速度,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与其它行业有诸多不同。因为农产品的土地产值和利润相对其它行业是比较低的,新兴科技所需成本较高,农业无法承载。
但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以及大型产业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出现,农产品的流通端确实积累了很大的数据量,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基于农业大数据或者数字化方面的一些应用,比如平台的农产品的行情展示。
大家都认为农产品的价格是随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实时变动的,但过去可能基于传统的方式,很难及时准确地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现在依赖于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做到实时更新。这让我们有了基础的数据来源。
那么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输出一些服务,比如行情预测、产业规划、政府监管以及气候预警等等。我们现在每周都会给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提供互联网农产品的行情周报,周报主要内容都来自于平台,我们也会给政府的农业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决策的依据。
中国科技新闻网:创立时,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还未过多涉足农业领域,没有一个完整的、可复制的、可借鉴的模式,那么你在创立,以及运营它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瓶颈,又是怎样解决的?
申斌:中国的互联网确实领先于世界,但是互联网+农业方面,说实话到现在都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
阿里、京东等平台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目前还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成效。而从2013年至今,已经涉足互联网农业领域十年了,当时阿里都还没有农村淘宝,我们的初心就是为农业领域做点贡献。
因为我们团队许多成员出身农村,都有想要回报农村的情怀。但是人如果不解决物质问题,情怀将无从谈起。我们的总部在长沙,过去长沙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特别快,互联网人才也不多,但是近年来我们从北上广深引进了很多伙伴,扩充了团队。
至于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其实困难是面向于整个行业的,所有投身农业的企业都要面对,所以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自身团队建设。中国目前懂电商、互联网、大数据、AI的人才很多,但是既懂新兴技术,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在整个农业互联网或者是的发展过程中,我认为理解农业更重要。
“给农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始终认为的价值在于能够伴随着中国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共同进步,为行业进行助力。
中国科技新闻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智慧农业、农业电商迎来了发展机遇,是如何抓住机遇的?
申斌: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与农业息息相关,成立至今一直都在紧跟政策走,同时也享受了许多政策红利。
起初,我们致力于做一个农产品的 B2B信息撮合平台,因为农产品在流通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这过程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国家对农村板块的扶持,比如道路的村村通、信息的进村入户以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共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从2016、2017年开始,定位由信息撮合向产业服务转变。
在产业的服务过程中,恰逢脱贫攻坚时期,政府给予了政策资金支持,包括项目要到基层地方去,帮助他们实现在电商平台售卖农产品或者是打造农产品的品牌。
过去这部分我们需要自己出资,派专业老师去给农户培训,告诉他们怎么使用,怎么去做电商。有了政策支持后,政府出资请我们去做培训的工作,相当于我们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赚钱。
目前,我们希望从农业 B2B的产业服务平台去搭建整个农业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也希望能够借助于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在整个农业产业互联网端的数字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10年,已经把农产品流通端的数字化做出了一定成绩,但在农业生产端的数字化上面,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都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国家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推动,再结合我们平台的努力,把生产和流通连接起来,完成农业生产数字化,做到生产和流通的精准匹配,无缝对接。
中国科技新闻网:你刚才提到目前存在一些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产销两地信息和交易不同步,是如何将分散的农户和产地资源组织起来的?许多农民依赖于固有的种植经验,不愿学习新事物,这方面又是如何引导的?
申斌:对农民来讲,身边的榜样很重要。一个新的品种、新的技术、新的销售模式,只要农民身边有人做了赚了钱,大家马上都会效仿。如果没有这种案例,站在政府的角度、专家的角度去培训,效果则微乎其微。
从服务方面来讲,上有个专业的农技知识服务平台,叫农技学堂,聚集了全国上千名技术专家,基本上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各个品类,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培训等服务,解决种养难题。我们还会将一些新的技术和理念以农技学堂的形式在当地打造出样板来。
从销售方面来讲,成立了10年,已经累积了3500万用户,且遍及了全国2800多个县,基本上全国各地、每个县都有我们的用户。他们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其实我们每年的推广费用很少,基本上都是靠自然传播和口碑。
中国科技新闻网:许多农民不擅长使用网络,如何教他们提高产量、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以及通过电商销售?许多农产品也不适合远距离销售和长途运输,对于这种情况会采取何种举措?
申斌:很多农产品的保鲜期短、运输存在困难,所以我们认为所有的农产品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只要保证在这个市场里有竞争力就可以,不是说所有的农产品或者是所有的地方产业,都要以卖到全市、全中国、全世界为目标。所以农产品想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需要先明确定位,再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来规划产业方向、种植规模等。
另外,仓储、物流、运输这些问题,如果不考虑成本其实都可以解决。古时候杨贵妃每天想吃新鲜的荔枝,那时候都可以做到。现在以杨梅为例,它没有果皮,磕不得碰不得,保鲜期要求也特别高,但是我们从它的采摘、分拣、包装、运输等方面整个进行重新规划梳理,现在也能把杨梅卖到北京、上海,只是运输成本高。
只是如果在本地售卖杨梅,摘下来就能卖;但是卖到北京的话,仅包装和运输的成本折合到每一斤的费用可能就需要十几块,总价需要40元一斤。同时北京、上海的购买力也比较强,所以这就需要计算好成本与利润。
至于农村青年们的电商水平以及网络实操,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创业的平台,以及直播培训、网店运营培训等服务。
10年前,我们刚启动项目的时候,农村青年较少,经过这10年的发展,农产品流通方面的经营主体都更加年轻化了,这也要感谢国家政策的鼓励,现在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已经渐渐成为了农产品供应端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都是过关的。
另外,是一个B2B平台,它的准入门槛、服务配套支撑的能力本来就比TO C的平台要低得多,过去农户可能只能在家里等着别人上门询问业务,但是至少他现在可以让全国的有产品需求的采购商直接联系到他。
农户白天可能要在地里务农,无法及时回复消息,所以我们在构建业务模式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行业特征以及用户属性,TO B的话,在与客户沟通方面比TO C更简单快捷。
中国科技新闻网:未来有哪些规划?有没有融资或者上市的打算?
申斌:过去,我们的重心可能更多聚焦于农产品的流通方面,包括品牌、溯源、电商的运营能力、供应链的建设能力等等,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比如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我们要告诉农户现在哪个品种市场表现好,哪些产业需要调整,这都是有大数据支撑的。包括介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从它的种子肥料、农业机械、采购服务方面入手,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节约采购成本。
金融方面,我们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都有在接洽,有些已经在落地过程中,主要是基于所链接到的这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再整合金融机构,为他们提供金融支持。
过去涉农金融很难普及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在传统的授信或贷款模型下,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投入产出比不高。因为农业经营主体所需要的资金规模都不大,一般在10~20万之间,但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从风险的角度出发,又必须去调查农户的经营情况,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所需调查成本很高。
而已经拥有了农户的基础数据,比如经营情况、行业情况等,这些数据能够直接提供给金融机构,帮他们节省调研的时间和成本。
未来我们也希望能上市,特别希望能够引入有国家背书的战略投资方。因为我们现在是纯民营企业,但服务的却是中国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民生行业,未来希望能够成为整个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态系统的建设者。同时,我们拥有大量的农业用户,数据相对比较敏感,所以不管是基于业务层面还是股权合作,我们都希望能够跟国家队、涉农板块的国家机构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海草还是藻类
对于生物的起源很多人都好奇,除了探究人的起源外,还会探究植株的起源。那么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海草还是藻类?一起来了解下。

鲸鱼都有尖利的牙齿吗
鲸类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其体型非常的大,因此嘴巴也很大,因此很多人对于它的牙齿好奇,那么鲸鱼都有尖利的牙齿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葱花烙饼的做法
很多人喜欢吃饼,而饼的制作方法非常的多样,其中葱花烙饼很受欢迎,但是有些人不知道葱花烙饼的做法,下面一起来了解葱花烙饼的做法。

河南婚礼风俗礼金规定是什么农村彩礼能退回吗
近日,河南婚俗改革加速推进,在全省开展了20多个婚俗改革试验区,目标直指“零彩礼”,同时也要改掉一些婚礼陋习。那么河南婚礼风俗礼金规定是什么?农村彩礼能退回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寒露是哪个季节昼短夜长吗
今天是寒露节气,很多人对于这个节气并不是那么了解,也不知道这个节气意味着什么,处于哪个季节,那么寒露是哪个季节?昼短夜长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寒露是什么意思是深秋还是晚秋
相信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并不陌生,这是我国古人的智慧,我国的农事活动都会根据二十四节气来进行,今天正值寒露,那么你知道寒露是什么意思?是深秋还是晚秋?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10月新规有哪些
10月份到来了,又有一系列新规开始生效,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你知道10月新规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寒露有什么传统习俗节气俗语有哪些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地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而寒露的到来,也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都已入秋,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那么寒露有什么传统习俗?节气俗语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下吧。

石柑子为什么又叫石橄榄石柑子产地分布在哪
石柑子是一种较为珍贵的多年草本植物,以全草皆可入药而闻名,而且全年可采,药用功效十分丰富。那么石柑子为什么又叫石橄榄?石柑子产地分布在哪?一起来了解下吧。

世界上最淡的海是什么海
地球的别名叫蓝星,地球是蓝色的,地球表面71%的面积为海洋,海洋分为很多种类,那么世界上最“淡”的海是什么海?一起来了解下。

潮汐是由什么引起的
潮汐是在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海水涨落非常的美,特别是日出和日落时观看,景色最佳。但是潮汐是由什么引起的?一起来了解下。

澄泥砚的特点是什么
文房四宝一直是文人骚客的心头挚爱,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从传承上来说,砚为首,其能传之百代,质地坚实,在四大名砚当中,澄泥砚有着极高的影响力,那么澄泥砚的特点是什么?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丰收节收官!日均交易环比增长905%
国庆七天的假期

寒露五怕是哪几个
寒露节气是第十七个节气,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深秋的气息倍加的浓郁,而在寒露时节,老人们常说有五怕,那么寒露五怕是哪几个?一起来了解下。

寒露的下一个节气是什么描写寒露的诗句有哪些
最近各地基本上都开始了大降温,明明国庆前几天有的地方还是三十几度高温,国庆最后几天就直接下降了十几度,而今日也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壬寅虎年,农历九月十三。下面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寒露的下一个节气是什么?描写寒露的诗句有哪些?

寒露过后天气还热吗
今天已经是寒露节气了,这几天已经明显冷了许多,有些人还穿上了棉衣。那么寒露过后天气还热吗?这期间气候有哪些特点?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吧。

大象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
大象是大家熟悉的动物,它有着长长的鼻子,体型非常的大,且很是聪明,在动物园可以看到,那么具体大象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下。

俗话冷不冷,看寒露是什么意思今年冬天冷不冷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且是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来临,意味着全国大部地区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那么俗话“冷不冷,看寒露”是什么意思?今年冬天冷不冷?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级与届有何区别
读书的时候,在学校里常有“级”与“届”,可是对于这两个很多人分不清它们的区别,那么到底级与届有何区别?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古代也有熨斗,最早是用火还是沸水来加热
熨斗大家应该很熟悉,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用来熨烫衣服。熨斗历史悠久,古代也有熨斗,最早是用火还是沸水来加热?对于这个问题,下面一起来了解答案。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