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讯网>农村新闻网>正文内容 “我穷我怕谁?”精神贫瘠最可怕

我穷我怕谁精神贫瘠最可怕

【摘要】2013年以前,好逸恶劳,我穷我有理我穷我怕谁一度成为湖北鹤峰农村的流行时尚。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鹤峰向以等靠要为主要特征的素质贫困宣战,挖掉精神贫困之根。仅用4年,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风气为之一变,农村群星涌现,由精神洼地成长为精神高地,推动扶贫进入快车道。山区国贫县群星荟萃鹤峰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是八七扶贫攻坚特困县、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我穷我怕谁?”精神贫瘠最可怕

 2013年以前,好逸恶劳,我穷我有理我穷我怕谁一度成为湖北鹤峰农村的流行时尚。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鹤峰向以等靠要为主要特征的素质贫困宣战,挖掉精神贫困之根。仅用4年,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风气为之一变,农村群星涌现,由精神洼地成长为精神高地,推动扶贫进入快车道。

山区国贫县群星荟萃

鹤峰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是八七扶贫攻坚特困县、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半月谈记者蹲点调研发现,这个处于精准扶贫冲刺阶段、过去因素质贫困恶名远扬的山区县,近年出现罕见的农村群星现象。

鹤峰县长胡平江介绍,近3年来,鹤峰县受到省级以上表彰、与农村直接相关的先进典型达16个,平均每1.4万人出现一个重大先进典型。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鹤峰县涌现出的这些先进典型,质量非常高,像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邓丽,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王艳,全国十大法治人物易满成,中国好人周吉然,全国最美家庭朱永翠家庭等,都是在全国层面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楷模。他们已成为鹤峰的新形象。

这些典型的精神在鹤峰接力传递,加倍放大。在自家当选2016年度鹤峰县最美家庭后,中营镇八字山村妇女田桃英将所获奖金捐给困难群众。她说,自己是从贫穷路上过来的,亏得国家政策好才过上舒服日子,因此有责任去帮助更多的人。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县6万余户农户共有43660户被评为六星级以上文明户,其中1726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如今鹤峰农村扯皮拉筋的少了,有事无事上访的少了,不少累积的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鹤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支皇说,群星现象的出现,既是鹤峰农村文明素质提升的结果和体现,又推动鹤峰农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精神扶贫与精准扶贫深度交融,让长期困扰和阻碍鹤峰发展的江坪河水电站工程复工、八峰药化破产重整、宣鹤高速公路征地拆迁三大瓶颈一一破解。特别是宣鹤高速公路,鹤峰仅花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征迁工作,被赞鹤峰加速度。

素质课重塑脱贫主体

楼房建成一层整一次酒,父亲大寿几个儿子轮流整酒,甚至家里生窝猪仔也要整酒……鹤峰县文明办主任陈千军对2011年前后县内严重的整酒风记忆犹新。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的人情费达1万多元,困难点的家庭甚至贷款送人情。有村干部送人情送到要求辞职。

这只是素质贫困的一个缩影。当地一些干部还记得,五六年前,鹤峰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协调难、施工遭阻挠等是常态;农民扯皮拉筋、盲目攀比、打牌赌博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贫困户吃救济光荣等靠要等现象突出。

中营镇大路坪村党支部书记洪克新回忆说,2013年以前,大路坪村是中营镇经济发展慢、环境脏乱差、项目落地难的典型村,村民素质整体不高,很多人把整酒当成生财之道、把赌博打牌作为娱乐收入来源,把好逸恶劳当成荣耀、风尚。不良风气的盛行,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许多家庭不和谐,村民之间不团结,村级发展难跟进。

从过去的精神洼地到如今的精神高地,转变源于鹤峰县2013年起开始实施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

2012年底,鹤峰县委、县政府制定《鹤峰县全民素质提升三年规划》及《年度素质提升工程方案》,强力推进以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培育新公民,建设新家园等为核心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鹤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此提挡加速。

自那时开始,鹤峰县精心打造星级文明户创建、最美系列评选以及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等三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字招牌,把各种凡人善举和社会新风尚积聚成大气候,让盆景汇成风景,凝聚人人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过去4年,中营镇大路坪村一直坚持邀请恩施州委党校、县委党校讲师、退休老教师、干部、最美个人、最美家庭代表等给村民讲素质课,以使每个村民都受教育和启示,自觉改掉不良陋习。

日积月累,大路坪村整体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矛盾纠纷大幅减少,这个老牌后进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

在大路坪村法治文化广场上,美、礼、和、德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截至2016年底,仅459人的小村庄,共评选出91户十星级文明户,全村形成比、学、赶、超文明新风的良好局面,依托茶叶等优势产业,预计未来3年全村人均收入将突破5000元。

文明入心,精神扶贫挖穷根

鄂西山区一位离任县委书记谈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有少数老百姓出现了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的心态。

国家电网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供电公司一位干部透露,在他们定点扶贫的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整日游手好闲,什么事儿都不愿意干,给他家送米送油,根本不买账,好像我们都欠他似的。

在个别地方,扶贫变成养懒汉,与初衷背道而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

部分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富口袋与富脑袋密不可分,只有坚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脱贫的内生动能,扶贫才能久久为功。鹤峰的探索找到精神扶贫、精准扶贫结合的有效途径,极具启发意义。

首先,参与是关键。鹤峰将靶向评选与精神扶贫结合,对群众身边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重点挖掘。通过村民小组海选、行政村推选、乡镇评选、县级竞选,使最美评选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每一个人。

其次,导向不可缺。鹤峰对自立勇敢地战胜苦难、收获幸福生活和美丽人生的先进典型,给予精神物质双奖励,强化正面引导作用。王小平认为,这些政策红利吹糠见米,激励着贫困群众重返勤劳本质、重树自强意识、重拾发展信心。

最后,重在常态化。鹤峰推动村级治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让素质提升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胡平江透露,鹤峰在全县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或《社区公约》,文明乡风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