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丰残疾人崔兴文不畏困苦带领乡亲们走向致富路
【摘要】养殖养的好不愁没有收入,很多人说养殖是一个很好赚的行业,但是高收益必然也是高风险,如何养殖好是一门技术。
好的技术员配好的养殖环境,结局是美好的。身残志不残的崔兴文创造了许多奇迹。
崔兴文
有人这样称赞长丰县造甲乡:“吸口馨风能嚼出绿,喝口河水能咂出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生态,“五一”过后,可把双河社区年届半百的残障老汉崔兴文忙坏了。每天从早到晚,他既要收放自家田里的数十只虾笼,又要协调指导村上龙虾养殖户适时捕虾外运,还要马不停蹄打电话联系客户的龙虾需求量。“夏日来临,是龙虾销售的最好时节,虾子卖到20多元一斤,俺村上养虾户每天卖虾收入至少都在2000元上下,那可真叫‘田野一片水,兜里一袋银’哪”。
现年50岁的崔兴文,3岁时因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最终落下左下肢的终身残疾。而自崔兴文懂事起,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砺出了他的不服输个性。
2008年春天,崔兴文通过参加合肥市残联组织的专业培训,促使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他从网上发现,养殖龙虾不仅不需要出重体力,而且成本低,利润大。于是外出拜师,在掌握全部养虾技术后,他三管齐下,做好水文章。即将30亩水塘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养虾,一部分开辟成稻田养虾,另一部分用于繁殖虾苗。在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双河水库不受污染,他在龙虾塘内模拟湖泊生态环境,种植伊乐藻、水花生等植物,平时既可净化水质,夏天又可为龙虾蔽荫,防止龙虾早熟。同时在喂料上以玉米、豆粕等各种野杂食为主,并自建了小电站,经常注入新水,既助龙虾脱壳生长,又保养虾稻田的水稻不施化肥。在此基础上,他四处奔波,与合肥、淮南等地的大酒店建立了长年的供货协议,如此保证了龙虾产得出、销得掉、卖高价,年收入高达10多万元。
在淘取了“虾金”后,崔兴文想到的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如今已成为双河社区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的崔兴玉告诉笔者,他一家3口,当年妻子、岳母均是智障残疾人,以致家庭成为双河“第一贫”。三年前,在崔兴文的技术以及虾苗的支持下,他家开辟了60亩稻田养虾,年收入近20万元。摘掉贫困帽子后,崔兴文举一反三,与崔兴玉共同发动成立了龙虾养殖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社员100多人,其中残疾人36人,在双河村创下了养虾千亩的神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崔兴文的义举,引起了造甲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近两年来,乡里把龙虾养殖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聘请崔兴文为全乡龙虾养殖顾问,在双河水库沿岸的双河、双丰、六方三乡贫困社区构建了万亩龙虾基地,修通了龙虾大道,开辟了龙虾观光一日游,专门举办了龙虾节,打造了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平台,保证了近千农户实现了养虾致富。去年,造甲乡实现了全面脱贫。
毒蛇变乖 凶猛来财
致富经:毒蛇变乖 凶猛来财(20170509)
穷小伙 巧借力 年入4000万
致富经:穷小伙 巧借力 年入4000万(20170512)
62岁濒临破产 3年后如何年销5000万
致富经:老人62岁濒临破产 3年后如何年销5000万?(20170510)
72岁老人的第二次创业
致富经:72岁老人的第二次创业(20170511)
乌鸡痴心汉对妻子的财富诺言
致富经:乌鸡痴心汉对妻子的财富诺言(20170505)
不变的爱情带来变色的财富
致富经:不变的爱情带来变色的财富(20170508)
洪水里带来的亿万财富
致富经:洪水里带来的亿万财富(20170407)
养狼疯子高伟东
致富经:养狼疯子高伟东(20170411)
眼光毒辣的他三天两夜大海捞金
致富经:眼光毒辣的他三天两夜大海捞金(20170413)
众叛亲离后靠新貂种翻身
致富经:众叛亲离后靠新貂种翻身(20170414)
孩子王养獾 年入千万
致富经:“孩子王”养獾 年入千万(20170417)
五个月赔光200万后 他凭啥绝地翻身
致富经:五个月赔光200万后 他凭啥绝地翻身(20170428)
穷小子屡战屡败后的财富逆袭
致富经:穷小子屡战屡败后的财富逆袭(20170410)
打工仔三万元起家 年入500万
致富经:打工仔三万元起家 年入500万(20170406)
倒霉男人水中淘宝翻身记
致富经:倒霉男人水中淘宝翻身记(20170412)
90后小伙的财富逆袭
致富经:90后小伙的财富逆袭(20170421)
怪病缠身后 靠小龙虾改变命运
致富经:怪病缠身后 靠小龙虾改变命运 4月20日
他拿北京上亿房产换樱桃
致富经:他拿北京上亿房产换樱桃(20170424)
一根筋的男人如何从500元起家到年入6000万
他是个敢想敢干的人。16岁时,他靠500元起家,成了当地有名的豆米大王。明明可以卖十万元的豆米,他不仅不卖,还喂了牛。他还把种出来的蔬菜也喂了牛。看云南大理的单加文,如何靠反常之举赢得非凡财富的?
因祸得福 财富满山跑
致富经:因祸得福 财富满山跑(20170425)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