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
【摘要】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有三个自然变种,现代月季花型多样,有单瓣和重瓣,还有高心卷边等优美花型
月季花
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有三个自然变种,现代月季花型多样,有单瓣和重瓣,还有高心卷边等优美花型;其色彩艳丽、丰富,不仅有红、粉黄、白等单色,还有混色、银边等品种;多数品种有芳香。月季的品种繁多,世界上已有近万种,中国也有千种以上。
自然花期8月到次年4月,花成大型,由内向外,呈发散型,有浓郁香气,可广泛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月季的适应性强,耐寒、耐寒,不论地栽、盆栽均可,适用于美化庭院、装点园林、布置花坛、配植花篱、花架,月季栽培容易,可作切花,用于做花束和各种花篮,月季花朵可提取香精,并可入药。也有较好的抗真菌及协同抗耐药真菌活性。红色切花更成为情人间必送的礼物之一,并成为爱情诗歌的主题。
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52个城市将他选为市花,1985年5月月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五。
形态特征
月季花是直立灌木,高1-2米;小枝粗壮,圆柱形,近无毛,有短粗的钩状皮刺。小叶3-5,稀7,连叶柄长5-11厘米,小叶片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5-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近无毛,上面暗绿色,常带光泽,下面颜色较浅,顶生小叶片有柄,侧生小叶片近无柄,总叶柄较长,有散生皮刺和腺毛;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仅顶端分离部分成耳状,边缘常有腺毛。
花几朵集生,稀单生,直径4-5厘米;花梗长2.5-6厘米,近无毛或有腺毛,萼片卵形,先端尾状渐尖,有时呈叶状,边缘常有羽状裂片,稀全缘,外面无毛,内面密被长柔毛;花瓣重瓣至半重瓣,红色、粉红色至白色,倒卵形,先端有凹缺,基部楔形;花柱离生,伸出萼筒口外,约与雄蕊等长。果卵球形或梨形,长1-2厘米,红色,萼片脱落。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长习性
月季对气候、土壤要求虽不严格,但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微酸性、排水良好的的壤土较为适宜。性喜温暖、日照充足、空气流通的环境。大多数品种最适温度白天为15-26℃,晚上为10-15℃。冬季气温低于5℃即进入休眠。有的品种能耐-15℃的低温和耐35℃的高温;夏季温度持续30℃以上时,即进入半休眠,植株生长不良,虽也能孕蕾,但花小瓣少,色暗淡而无光泽,失去观赏价值。
地理分布
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和甘肃等省的山区,尤以上海、南京、常州、天津、郑州和北京等市种植最多。
主要品类
月季花种类主要有食用玫瑰、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切花月季主要为大花香水月季)、丰花月季(聚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壮花月季、灌木月季、地被月季等。
植物文化
1、文化
月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新的考古发现,月季花是华夏先民北方系--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部族的图腾植物。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月季被誉为“花中皇后”,而且有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花香悠远。原产中国,早在汉代就有栽培,唐宋以后更是栽种不绝,历来文人也留下了不少赞美月季的诗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晚开春去后,独秀院中央”的诗句,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常占四时春” 。 北宋韩琦对它更是赞誉有加:“牡丹殊绝委春风,露菊萧疏怨晚丛。何以此花容艳足,四时长放浅深红。”
2、市花
十八世纪,中国月季由印度传入欧洲,以后经过育种家与当地蔷薇反复杂交,终于在1867年培育成杂交茶香月季,很快就风行全世界,被誉为“花中皇后,”作为幸福、美好、和平、友谊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一些国家把它选为国花。
月季花是美国、意大利、卢森堡、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国花。
月季花是中国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邯郸、廊坊、沧州、邢台、辛集,郑州、漯河、淮阳、焦作、商丘、驻马店、平顶山、新乡、三门峡、信阳、开封、南昌、鹰潭、吉安、新余、大连、锦州、辽阳、沙市、宜昌、恩施、十堰、随州,淮阴、宿迁、常州、奉州,安庆、蚌埠、芜湖、皁阳、淮南、淮北,威海、莱州、济宁、青岛、衡阳、邵阳,德阳、西昌,长治,西安、石嘴山等52个市的市花。
吊兰
吊兰,又称:垂盆草、挂兰、钓兰、兰草、折鹤兰,西欧又叫蜘蛛草或飞机草,百合科、吊兰属植物,原产于南非。属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肉质,叶细长,似兰花。吊兰叶腋中抽生出的匍匐茎,长可尺许,既刚且柔;茎顶端簇生的叶片,由盆沿向外下垂,随风飘动,形似展翅跳
桂花树
桂花树为常绿阔叶乔木。幼根浅黄褐色,老根黄褐色。叶对生,叶面光滑,革质,近轴面暗亮绿色,远轴面色较淡,具有叠生芽2至3对。桂花树喜欢生长在温暖地带,抗逆性强,耐高温,不怕寒,因此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均可露地越冬。
藤本月季
藤本月季,蔷薇亚科藤性灌木,干茎柔软细长呈藤木状或蔓状。本身无攀缘器官,需人工进行搭架或绑扎,牵引向上,高可达3~4m,花单生或聚生,花茎5 5~13 0cm,花型各异,花色多样,花期较长,可三季开花,且成簇花开放时散发浓香。藤本月季性喜阳光,光照不足时茎蔓细长弱软
昙花
昙花为仙人掌科昙花属附生植物,是灌木状主茎圆筒形木质。分枝呈扁平叶状,多具2棱,少具3翅,边缘具波状圆齿。刺座生于圆齿缺刻处。幼枝有刺毛状刺,老枝无刺。原产南非、墨西哥等地,属附生性仙人掌科植物。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霜冻,不得强光暴晒。
口红吊兰
口红吊兰又名花蔓草、口红花,为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多年生常绿蔓生草本花卉。枝长20厘米左右,枝条有棱角,伸长后呈半匍匐状,平卧,多分枝。叶卵形对生,稍带肉质。花序多腋生或顶生,形态酷似口红,花萼筒状,很像口红的筒状外壳,故称为“口红吊兰”。
芦荟
芦荟属通称为芦荟,原产于地中海、非洲,为独尾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考证的野生芦荟品种300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等地。这种植物颇受大众喜爱,主要因其易于栽种,为花叶兼备的观赏植物。
橡皮树
橡皮树是大戟科的大乔木。橡皮树主干明显,少分枝,长有气根。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厚革质,亮绿色,侧脉多而平行,幼嫩叶红色,叶柄粗壮;橡皮树观赏价值较高,是著名的盆栽观叶植物。极适合室内美化布置。中小型植株常用来美化客厅、书房
美人蕉
美人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 5米,全株绿色无毛,被蜡质白粉。具块状根茎。地上枝丛生。单叶互生,具鞘状的叶柄,叶片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花单生或对生。萼片3,绿白色,先端带红色。花冠大多红色,外轮退化雄蕊2-3枚,鲜红色。唇瓣披针形,弯曲。
紫罗兰
紫罗兰为十字花科、紫罗兰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具柄的分枝柔毛。茎直立,多分枝,基部稍木质化。叶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或匙形。原产地中海沿岸。中国南部地区广泛栽培,欧洲名花之一。中国大城市中常有物种,可以栽于庭园或温室中,供观赏。
桂花
桂花又名木犀、岩桂,系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
大花美人蕉
大花美人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可达100厘米-150厘米,根茎肥大有块状的地下茎 ;叶大 ,螺旋状排列 ,有明显的中脉和羽状的平行脉,叶柄呈鞘状抱茎,无叶舌,叶柄呈圆形,绿色或紫红色;茎叶具白粉,叶片阔椭圆形。
珍珠吊兰
珍珠吊兰因由一串串鼓鼓的、饱满翠绿的椭圆形小叶子组成而又名翡翠珠、情人泪、佛珠吊兰、翡翠珠、绿之铃、绿铃,花期一般是当年的12月至翌年1月。珍珠吊兰性喜富含有机质的、疏松肥沃的土壤。在温暖、空气湿度较大、强散射光的环境下生长最佳。
牡丹吊兰
牡丹吊兰原名心叶日中花,别名:露草、花蔓草、心叶冰花、露花、太阳玫瑰、羊角吊兰、樱花吊兰等,番杏科、日中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其实并不属于吊兰,因其枝蔓较柔软,伸长后呈半匍匐状,枝条下坠,看起来跟吊兰很像,所以一直被人们当做吊兰来养护。
天人菊
天人菊又名虎皮菊、老虎皮菊(上海)。原产北美,中国中、南部广为栽培。耐干旱炎热,不耐寒,喜阳光,也耐半阴,宜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它耐风、抗潮、生性强韧,具耐旱特性,是良好的防风定砂植物。天人菊是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的州花,也是台湾澎湖县的县花。
食人树
食人树广义指地球上的食肉类植物,有13科20属600多种,吃人树一般指食人树。已知的最大肉食植物是王侯猪笼草,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同时食人树指不同传说中的食肉植物,其体型庞大得能够杀死甚至吞噬一个人类或其它大型动物。
大王花
大王花是一种肉质寄生草本植物,产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等热带雨林中,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花朵,有“世界花王”的美誉。
牛毛毡
单子叶植物,挺水性水草。细长如牛毛。是稻田的重要杂草之一。生于水田中池塘边及湿粘土中,可药用。
八宝景天
八宝景天又称华丽景天,长药八宝,大叶景天,八宝,活血三七,对叶景天,白花蝎子草等。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均有分布。景天科八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60~70厘米,全株青白色,叶 对生或3~4枚轮生,近无柄,椭圆形或匙形,光滑,全缘,长8~10厘米。
木棉树
木棉树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高10~20公尺。木棉树为木棉科落叶乔木。原产地不明,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台湾在1645年引入普遍栽植。
冰灯玉露
冰灯玉露为百合科十二卷属(也称瓦苇属)多肉植物,是软叶系十二卷品种——玉露中的极品。因其肉质叶晶莹明亮,如同冰灯般清澈透明而得名。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