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网>农业常识网>正文内容 常识 农业

小麦赤霉病症状与分类 赤霉病防治方法

【摘要】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本文介绍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与分类,并谈谈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与分类

专题:常识 农业

小麦赤霉病症状与分类 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症状与分类 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本文介绍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与分类,并谈谈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与分类

1、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穗腐: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4、秆腐:多发生在穗下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是什么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和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了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

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

小麦赤霉病传播和发病条件

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

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

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

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