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摘要】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症状分类
1、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4、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诱发病原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和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了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我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在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
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
4、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 51亿吨),仅次于玉米(8 44亿吨)。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均可受感染,小麦出苗后,在土壤中越夏的病菌侵染麦苗的地下茎和茎基部叶鞘。到小麦返青后,受害麦苗基部叶鞘上出现浅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中部灰色,边缘褐色,有的病斑轻度纵裂。
关于水稻种植生长后期的管理方法
病虫害防治病害:水稻生长后期需要注意防治的主要病害是稻瘟病。应在水稻抽穗后抓住时机施药2---3次,间隔期为7天左右。可每亩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左右,对水30公斤叶面喷雾。虫害:水稻生长后期的主要害虫有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由真菌感染检疫性病害,其发生危害重、传播速度快,一般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7年以上,受环境、品种等因素影响,发病程度与范围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使小麦减产20%~35%,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是小麦毁灭性病害。被称为小麦的“癌症”。
粮食种子储存的要求
一、不要让粮种受潮,贮藏粮种的地方要通风干燥,装粮种的麻袋、布袋等,不宜直接放在地面上,应架高或直接放在高处。二、不要让粮种发热,粮种贮藏前要经过风扬日晒,尽量晒干,以降低含水量,贮种的仓库或房子
硼肥在油菜种植上的使用技术
一、油菜种植生产的背景情况油菜种植面积近年来在整个四川有增长的趋势,其中包括泸州的油菜种植面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面积还是很小的,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油菜产量低、品质差、生产管理技术不到位、地理
有机稻米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的技术问题
有机稻米生产绝对不能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除草、防病虫等技术环节均由农艺措施代替,生产过程要采用手工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生产水稻。1、本田施肥:施用充分腐熟农家肥每公顷40-45立方米。一
小麦种植技术
深耕细翻 施足底肥一般亩产400公斤的田块,施农家肥10000斤左右,碳铵20~50公斤,磷酸二钾50斤左右即可。专家讲:不能忽视土肥靠化肥,忽视底肥靠追肥,忽视磷肥靠氮肥。磷肥能促进早熟,控制无效分叶。在深翻
水稻种植过程中叶尖枯病防治措施
水稻叶尖枯病也称水稻叶尖白枯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害开始发生在叶尖或叶缘,然后沿叶缘或中部向下扩展,形成条斑。病斑初墨绿色,渐变灰褐色,最后枯白。病健交界处有褐色条纹,病部易纵裂破碎。严重时可致叶片
如何防治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技术
小麦播种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省工、省时、省药,可控制多种病虫害,效果显著。小麦播种期病虫害主要防治对象是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小麦吸浆虫,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病毒病、黄
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
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春性小麦出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
冬小麦返青期的田间管理方案
小麦返青期是产生春季分蘖、形成春季新根的关键时期,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导致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之间的矛盾,以及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之间的矛盾,影响到麦苗的健壮生长。为了培育壮苗,应以保墒、增温为中心,再
早春甜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新鲜甜玉米大家都喜欢吃,市场容量大,产量高,效益佳,从播种至鲜穗条收约90天左右,不影响杂交稻种植,是亩产千斤粮、千元钱的粮经型种植好模式。总结近年栽培实践,种好春季甜玉米,应抓好以下几条:用良种目
影响玉米收成的因素及处理措施
玉米不结果穗或虽有果穗但不结实、籽粒不饱满等现象在我区玉米生产田普遍存在,从而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一、影响因素1、品种选择自交系混杂退化严重,亲本种子质量差、纯度低,个体发育差,从而降低了杂交种的
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马铃薯为茄科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地蛋、洋芋、土豆等,马铃薯高30-80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措施
保护好茎叶,防止早衰,增强稻株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使养分高积累、高运转,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补施粒肥杂交水稻抽穗之后功能叶逐渐枯黄,如果脱肥,叶片还会过早发黄而枯死,稻株光合
小麦春霜冻害的发生和补救
每年春季2、3月份,北方常有冷空气爆发南下,过程降温幅度大,过早拔节的小麦往往遭受冻害。这时对于生长过旺的苗子,要采取镇压的办法,抑制生长;对弱苗合理追肥、促弱转壮,以增强抗寒能力,同时要注意收听天
水稻插秧技术要求
水稻插秧技术要点概括为适宜水深、田面硬度、插前三带、最佳插深、适龄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灌溉、早施蘖肥、及时防虫、适时抢早、插满插严、按序插秧。
春小麦复栽大葱的种植技术
1、产量和产值大葱一般每产2000-4000 公斤,亩产值400-800元。2、主栽品种章丘葱、鳞棒葱。3、栽培要点①选择土质肥沃,有排灌条件的高燥地块育苗。②育壮苗,适时移栽。在3月上、中旬播种育苗,亩播种量2 5-3公
春小麦复种菜花技术
1、产量和产值菜花平均产1500-2000公斤,产值500-600元2、主栽品种北京荷兰雪球 80天,津选31-9-8,日本雪山80天。北京荷兰雪球80天,适于秋菜栽培。该品种长势强,株型紧凑,株高50厘米左右,自然开展60厘米,
点击阅读更多种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