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 掘出财富(20160226)
【摘要】拨开迷雾 掘出财富
即便靠着经验寻找,野生天麻的数量也不多。而在杨学银的手中,传说变成了财富。天麻变得听话起来,当地很多人想挣都挣不到的钱,杨学银一年能卖出2000多万元,而这是当地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杨学银还是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孤儿。
13岁时杨学银的父母相继过世,杨学银成了孤儿,他靠着种家里的几亩玉米地养活自己,好不容易到了16岁,有了些力气的杨学银走出大山到昆明打工。谁都没有想到,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小孩,靠着承包工程和做煤炭生意,36岁时成为了千万富翁。
一次偶然,杨学银发现了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商机。这让他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0年的一天,杨学银偶然去在四川一个朋友的天麻种植基地,正赶上有客户去收购,别人忙着从地里抠天麻,杨学银就动手帮着一起抠,一边抠,一边打听。听到的话把他吓了一跳。
杨学银:那个地方就比我们现在蹲的这个地方稍微大了一点。
记者:就比这个面积?
杨学银:就比这面积大了一点,就卖了1420元,抠了20斤天麻出来,那么大点的地方种什么能卖那么多钱呢?种玉米可能就卖几元钱。
这些不起眼的天麻竟可以卖到70元一斤,一亩地抠出800多斤的天麻,就能拿到5万多元现钱。杨学银决定回到老家复制这个模式仿野生种植天麻。
南天门山海拔1700多米,而天麻就喜欢生长在高海拔的地方。当时大片山地都在抛荒。杨学银就想用这些荒山种植天麻。杨学银提出,农户可以把土地承包给他,也可以用土地入股,用这种方式,他的手里有了2000多亩的山地。
天麻,也叫赤箭,野生天麻生长于山林中的空地中,分布于我国多地。2011年,天麻在威信县还没有人规模化种植。
杨学银:把它掐烂,你就闻到天麻的味道了。
记者:什么味道?
杨学银:马尿味道。
记者:马尿什么味?
杨学银:就是骚味。
记者:好像没有你说的那个味啊?
杨学银:有。
记者:就是树的味道,像松树的味道。
杨学银:你闻。
记者:现在有了。
杨学银:是一种骚味,马尿味。
记者:说不上来,是一种挺冲的味道。
杨学银:对,生吃这个味道太难闻了,所以就没人生吃。
有着特殊味道的天麻,杨学银了解到,据当地人说可以治疗头晕失眠,既可以入药,也可以煮熟当菜吃,杨学银判断天麻的市场会很大。说做就做,2011年4月,杨学银拿出300多万元钱,开始种天麻。
要种天麻就必须上山找到野生天麻,制出种子,再培育天麻。这是种植天麻的关键一步。可就在这个环节上,杨学银遇到了大麻烦。野生天麻在白天实在太难找到了,一天也找不到几个。而一个关于天麻会发光的传说,给了杨学银灵感。
村民:它晚上看过去亮色的。
记者:像什么一样?
村民:我也说不准那个颜色。
村民:几公尺外都能看见银光色,银光色。
记者:亮吗?
村民:亮。
如果天麻真的会发光,那在晚上就会容易被发现。杨学银决定,就像现在这样在晚上上山找天麻。
杨学银:要在没有任何亮光的情况下,才能看得出一点点银色的光。
记者:那我们现在把这个灯关了能看见吗?
杨学银:肉眼能看见。
记者:我们试试看能不能看的到。
杨学银:肉眼能看到。
摄像记者:我的摄像机分辨率不行啊。
记者:看不出来是吧?
杨学银:就是这样
记者:我们眼睛看是不太明显的。
我们的摄像机不能清楚的拍到,而杨学银告诉我们,他发现发光的也并不是天麻本身,是给天麻生长提供营养的蜜环菌。
杨学银:是蜜环菌在发光,晚上路上的树刺多了,到处都刮烂了,更不好找。
好不容易找到的天麻种,种植起来杨学银更加谨慎小心。他专门到彝良县的一家天麻种植场学习。前后打了5次工,分别在天麻种植的几个阶段。
在树林下,种麻种时,往土里同时埋上木头和培养好的蜜环菌。这样能让天麻能更快地生长,在1年半左右就收获商品天麻,比野生天麻能快2年时间上市。
但6个月过去了,当杨学银满心期待的去看自己种植的天麻时,天麻真的就像传说的那样,消失不见了。
杨学银:刨出来没有天麻,有的是烂了,有的是直接不见了。
因为天麻生长在地下,无法随时查看生长状况,杨学银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快杨学银就有了怀疑的对象,他觉得小小的蚂蚁是吃掉天麻的罪魁祸首。
杨学银想到了办法,在蚂蚁多的地方放上肉或者骨头,吸引蚂蚁。几个月过去了,天麻还是有很多找不到了。
杨学银:其实以前很多人怀疑蚂蚁把天麻咬坏了,但是通过我们试验,实际咬坏天麻的就是这种老母虫,它把天麻钻成一个残麻。
原来,山里除了老母虫外,蚂蚱、地老鼠都会把天麻当作美味,但杨学银发现,它们对天麻的伤害很小,吃掉的量并不大。不至于让天麻消失。
从小种地长大的杨学银,没想到天麻这么难种。难道天麻的传说有可能是真的,在南天门山根本种不成?无奈之下,杨学银甚至像这样把天麻锁起来种在地里。
杨学银:在这放上把锁头锁上,因为它的传说太多,我们无法确定别人的传说是真的假的。以前没人种过,所以我们就做了些试验,看它究竟跑不跑,而且在同一个地方,我锁了两个,其他没有锁,但是都没有跑,想起来可笑,但是就是为了证实一下那个传说。
因为种天麻,杨学银成了村里人的笑话。而他不知道的是,在200多公里外的一座山上,有一个人认为在南天门山种天麻就是小菜一碟。
余浪在昭通市永善县种植天麻十来年,2012年,听说了杨学银的遭遇后,他主动找到杨学银,合作一起种天麻。
余浪:技术是自私的,为什么要教他,为什么教他呢?
因为他跟我说的时候就是想带动百姓,因为我们都是苦命人,这样我才愿意教他的。
杨学银没想到,余浪一来,很快就给他解开了天麻消失的原因,原来天麻根本不是飞走逃跑了。
杨学银:像这个天麻的菌不是好菌,真正的好菌是不缠在天麻上面,它供给它营养,但是这个菌缠在天麻上,反而吃这个天麻的营养。
记者:直到把它吃完?
杨学银:直到把它吃烂吃完。吃消失。
打通一种渠道 赚取多种财富(20160121)
一夜赔掉20万元之后(20160225)
一夜赔掉20万元之后(2016.2.25)
养上吃鱼的螺之后(20160122)
蚝的财富他最懂(20160224)
蚝的财富他最懂(2016.2.24)
爱运动的黑猪好赚钱(20160120)
出国找到的财富灵感(20160223)
出国找到的财富灵感(2016.2.23)
放弃一夜暴富的念想之后(20160118)
他靠凶猛的娃娃鱼赚钱(20160201)
他靠凶猛的娃娃鱼赚钱(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