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摘要】杏仁果长在短距上,具有未成熟的外观。当果实成熟时,它绿色的外壳会裂开,而显露出包在粗糙外壳中的核仁,核仁为黄色且有很多小洞,外壳为坚硬的木质。 杏仁果为扁平卵形,一端圆,另一端尖,覆有褐色的薄皮。
核仁含有20%的蛋白质,不含淀粉,磨碎、加压后,榨出的油脂,大约是本身重量的一半,杏仁油为淡黄色,虽然没有香味,但具有软化皮肤的功效。
形态特征
1、杏落叶小乔木,高4~10m,树皮暗红棕色,纵裂,单叶互生,叶片圆卵形或宽卵形,长5~9cm,宽4~8cm。春季先叶开花,花单生枝端,着生较密,稍似总状,花几无梗,花萼基部成筒状,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浅粉红色,圆形至宽倒卵形,雄蕊多数,着生萼筒边缘,雌蕊单心皮,着生萼筒基部。核果圆形,稀倒卵形,直径2.5cm以上。种子1,心状卵形,浅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2、野杏 本变种的主要特征为叶片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花常2朵簇生,淡红色,果实近球形,红色,核卵球形,离肉,表面粗糙而有网纹,腹棱常锐利。
3、山杏 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叶卵形或近圆形,长(3-)5-10cm,宽(2.5-)4-7cm。花单生,直径1.5-2cm,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先端尖,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果实扁球形,直径1.5-2.5cm,两侧扁,果肉薄而干燥,熟时开裂,味酸涩,不能吃。核易与果肉分离,基部一侧不对称,平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
4、东北杏大乔木,高5~15m。幼枝无毛。叶椭圆形或卵形,长6~12cm,宽3~8cm。花粉红色或白色,雄蕊多数,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形,直径1.5~2.6cm,黄色,核近球形或宽椭圆形,长13-18mm,宽11~18mm,粗糙,边缘钝。花期4~5月,果期7月。
5、扁桃仁(俗称“美国大杏仁”)不可作为杏仁使用。
分布范围
1、世界分布
原产于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引种于暖温带地区。
2、中国分布
在中国除广东、海南等热带区外的全国各地,多系栽培。主要分布于河北、辽宁、东北、华北和甘肃等地。山杏生于海拔700-2000m的干燥向阳、丘陵、草原。东北杏生于海拔400-1000m的开阔的向阳山坡灌木林或杂木林下。野杏主产于中国北部地区,栽培或野生,尤其在河北、山西等地普遍野生,山东、江苏等地也产。杏分布于在新疆伊犁一带有野生。
品种分类
杏仁是蔷薇科的植物,包括杏树的种仁和扁桃的种仁。每到果实成熟季节,杏仁核被剥开后就看到表皮包裹着褐色外衣的略微成扁卵状的杏仁。杏仁是生长在暖温带的作物的果实,所以它性喜温暖、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所以一般杏仁树大部分是种植在向阳可以沐浴阳光的地方。
杏仁一般分为甜杏仁和苦杏仁之分或者被成为南杏仁和北杏仁。它二者在营养成分上都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口味的区别,一个甜一个苦。
甜杏仁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是市场上非常名贵的干果,它是可以生吃直接食用的。杏仁里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和铁、钙等微量矿物质,对人体是非常具有补充所需营养的作用。杏仁中包含着不饱和脂肪可以在补充人体所需的脂肪需要时而不增加其他多余的脂肪,杏仁富含的膳食纤维元素对降低人体的胆固醇、三高人群都具有很好地帮助作用。
苦杏仁可以被用来入药,中药很早就开始使用杏仁治疗平时的疾病。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甙成分不仅能止咳平喘,还具有抗击肿瘤的巨大作用,是对医药学上的一大贡献。
栽培技术
1、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盐碱。夏季在43.9℃高温下,生长正常,在-40℃低温可安全越冬。可栽种于平地或坡地。对土壤要求不严。
2、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嫁接繁殖。种子繁殖:采摘成熟果实,搓去果肉,大粒每50kg出种子5-10kg,小粒每50kg出种子7.5-15kg,种子纯度为98%,发芽率为86%,以1:3湿沙混合进行冬季沙藏。春播于3月下旬,秋播于11月下旬(放于通风处阴干后即可播种)。常采用大垅播种,每垅播种1行,点播株距为10-15cm,每穴1颗种子,播后覆土厚5-6cm(约为种子直径的3倍),镇压。嫁接繁殖:砧木用杏播种的实生苗或山杏苗,枝接于3月下旬,芽接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进行。
3、田间管理幼苗出现3-4片叶时进行疏苗,2-3星期后进行第2次间苗,并及时灌水,防止风吹伤根,遇天气干旱酌情灌水,7-8月雨季注意排涝。苗高达45cm,可在芽接前1个月摘去嫩尖。冬季11月至翌年3月进行修剪,分3种树形,自然圆头形,疏散分层形,自然开心形。4-6月追灌肥水,在幼芽萌发前与幼果生长期间各追速效肥1次,每株成年树可施0.25kg,然后灌水。
病虫防治
病害有杏疔叶斑。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展叶时喷0.3度石硫合剂。虫害有杏象鼻虫,另有袋蛾、天牛等。
青菜
青菜又名小白菜、五群精英。中国东北称油菜,小青菜,为一年生草本,茎、叶用蔬菜,颜色深绿。性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3—5℃,在20—25℃条件下3天就可以出苗。 根系较发达,主根入土深,支、细根多,要求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
茼蒿
茼蒿又称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桐花菜,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与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
榛子
榛子为桦木科、榛属植物,是世界上四大干果(核桃、扁桃、榛子、腰果)之一。土耳其是世界榛子主要生产国,提供全球榛子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该国外贸销售额的12%来自榛子产品。
松子
松子是松树的种子。松子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松子既是重要的中药,久食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也有很高的食疗价值。
鳄梨
鳄梨,别名:油梨、樟梨、牛油果,樟科、鳄梨属常绿乔木,树皮灰绿色,纵裂。叶互生,长椭圆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急尖至近圆形,革质,上面绿色,下面通常稍苍白色,幼时上面疏被下面极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老时上面变无毛下面疏被微柔毛
葵花子
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实,不但可以作为零食,而且还可以作为制作糕点的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榨油原料,是高档健康的油脂来源。葵花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加上其味道可口,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休闲零食。
腰果
腰果又名槚如树、鸡腰果、介寿果。常绿乔木,树干直立,高达10米。腰果是一种肾形坚果,无患子目漆树科腰果属。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炒菜,也可作药用,为世界著名四大干果之一。它的食用部分是着生在假果顶端的肾形部分,长约25毫米,由青灰色至黄褐色
瓜子
瓜子又叫瓜子儿,瓜子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白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籽、黄瓜子、丝瓜子等。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实,不但可以作为零食,而且还可以作为制作糕点的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榨油原料,是高档健康的油脂来源。
巴旦木
巴旦木是出产自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一种坚果,“Badam”从学术上解释,起源于波斯语,表示“内核”的意思。汉语“巴旦木”是“Badam”一词的音译而非意译。“Badam”是Almonds(扁桃仁)在世界众多国家的名称,如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以及中国新疆
莲子
莲子是《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药用来源为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又称白莲、莲实、莲米、莲肉。荷花,又称莲、芙蓉、水芝。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而以湖南湘潭、浙江宣平(现为柳城镇)、福建建宁产者最佳,传统称为中国三大名莲,古时均为贡品。
栗子
栗子,正名为栗,壳斗大,球形,外生刺,坚果2~3个,生于壳斗中,俗称栗子,是中国特产,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在国外它还被称为“人参果”。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作为珍贵的果品,是干果之中的佼佼者。栗子属于坚果类,淀粉很高。
开口松子
开口松子就是将成熟的红松种子,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一个开着口的松子,开口松子在食用时非常方便,过去想吃到松子要很麻烦的,现在有了开口松子,大家就能轻松的享受大自然的美食了。
花生米
花生米是指去掉花生壳的花生仁,事实上是花生的种子,整个的花生叫做果实,荚果。但一般还是叫做花生米。
苦杏仁
苦杏仁,别名: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主治功能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主产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杏仁分为甜杏仁及苦杏仁两种。
开心果
开心果又名必思答,绿仁果等。开心果,是一种干果,俗称开心果,又名“无名子”,类似白果,开裂有缝而与白果不同。开心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元素,具有低脂肪、低卡路里、高纤维的显著特点,是健康的明智选择。
黄瓜籽
黄瓜也称胡瓜、青瓜,属葫芦科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并且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黄瓜籽是葫芦科植物黄瓜的种子。黄瓜籽有补钙、接骨、壮骨、强身的作用,对老年人的腰腿疼、骨质疏松、骨股头坏死都有很好的作用。
花椒
花椒,别名檓、大椒、秦椒、蜀椒、川椒或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其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种子可食用,也可加工制作肥皂。
猴头菇
猴头菇,又叫猴头菌,只因外形酷似猴头而得名。猴蘑,猴头,猴菇,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燕窝、鱼翅)之一。有“山珍猴头、海味鱼翅”之称。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
板栗树
板栗树为高达20米的乔木,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胸径80厘米,冬芽长约5毫米,小枝灰褐色,托叶长圆形,长10-15毫米,被疏长毛及鳞腺。
食用菌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
点击阅读更多农业百科